奥本海默(5)
海涅年轻时的创作主要是爱情诗。1831年4月,他发表了《新春诗》,他的生命旅程从此掀开新的一页。1831年5月,海涅怀着对革命的向往移居巴黎,从此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后半生,期间只短暂地回过两次德国,晚年加入法国国籍。
海涅一直体弱多病,后来又患上脊髓病。1848年5月的一天,海涅拖着脚步,独自走到卢浮宫,最后坚持不住,倒在了“维纳斯”塑像前。诗人不禁伤心地哭了,他描述当时的情景:“我在她的脚前呆了很久,我哭得很伤心,一块石头也会对我同情。女神也怜悯地俯视着我,可是她又是这样的绝望,好像她想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没有臂膀,我不能帮助你吗?’”这是海涅最后一次出门。从这一天起,海涅便卧床不起长达8年之久,床被他称作是“褥垫墓穴”。尽管身陷“褥垫墓穴”,海涅依旧不改革命诗人本色,他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同病魔和死神做殊死较量,完成了《罗曼采罗》(1851)等重要诗篇和作品,坚持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1853年,海涅发表《流亡的神》,同时写作《自白》。1856年,海涅写绝笔诗《受难之花》(即《为穆什而作》)。1856年2月17日逝世,终年58岁零两个月。
海涅从15岁开始写诗,19世纪20年代就在诗坛崭露头角。1827年,他把以前已经发表出版的诗歌、诗集如《青春的烦恼》(1821)、《抒情的插曲》(1822~1823)、《还乡集》(1823~1824)、《北海集》(1825~1826年)等以《诗歌集》为名结集出版,奠定了他作为德国伟大的抒情诗人的地位。这部诗集和以后出版的两部诗集《新诗集》(1844,包括后来单独出版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罗曼采罗》(1851)代表了海涅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诗歌集》反映了青年海涅的经历、感受和憧憬,其中除了倾泻他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和痴心追求外,还有失恋的痛苦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等。
海涅的《游记》(1826~1831)一共四卷。第一卷《哈尔茨山游记》(1826)可以说是海涅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在这部游记中已经摆脱了个人的失恋之苦而走向社会,并且第一次显示了他的卓越的讽刺风格和散文大师的才华。第二卷包括《北海集》第三篇和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思绪——勒·格朗集》,第三卷包括《从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和《卢卡浴场》,第四卷包括《卢卡城》和《英国片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