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孔庙(3)
董仲舒一出,儒教就成了大一统的主流,独尊为大,至唐韩愈首创,至宋形成一个流行词汇,叫“道统说”,朱熹更是在这个条框里明确编出一个道统大名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颜回、曾参、子思、孟子、二程。朱熹江湖名声太大,他说了,这就是道统,这个山头就被抢注了。其他的如正统、副统、杂统、异统的分类还很多,总之,这就是中国传统中的圣贤文化线索。
儒家对普通人最大的贡献到底是什么呢?儒家要讲个“正心”,《尚书》里分出道心与人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人心其实就是私心,我们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心都是相通的,都是在私心这个层面讲的。那么,修是修的什么呢?就是道心。怎么修呢?总之,修到后来,就走向了“灭人欲”。
儒家的这条线索归到心,道心上来。它一直是个主流,是个圣贤文化,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心的问题,效果如何需要另说,但这就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
7.圣人并不是最高级别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圣人是一个级别很高的人,或者是最高智慧最崇高地位、一点错都不会出的人。
后来学了中医,才知道《黄帝内经》里有另外的分法,说的是道家,它分出四个境界,叫“真至圣贤”。就是说,最高的叫真人,也就是道家的最高境界,这种真人,能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于八达之外。能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再下一个级别的就是至人,能“淳德全道,和于阴阳”,就是跟上阴阳这个大道的变化。第三个层次才是圣人,这个级别就差了两个档次了,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他顺应自然。孔子是圣人,他的弟子叫七十二贤人。这贤人就是最末一个层次了。
儒家的鼻祖孔子在道家的观点来看,他只是一个圣人,是生活在世俗中间的一个比较高的人。而道家讲的真人,孙思邈,丘处机,这才是最高层次的人。
道家历来就有些不把儒家放在眼里,因为层次不一样。儒家发展到最后,朝着灭人欲的方向去,而与中医同源的道家则只讲节欲,也就是承认人的自然性,动物本能,给人之为人留下了足够的通道。这才是活人的学问。我们看一看中医史上的大人物,张仲景、孙思邈、抱朴子,好像几乎都是道家,没有什么大儒。
所以,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历来祭孔都是不设豆腐的,因为豆腐是道家发明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