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颐和园(5)
几年前,耕织图还没有恢复,每次走到玉带桥附近,我都会在那棵硕大的桑树下逗留一阵。桑椹成熟的季节,掉在地上全都是的,一片紫色,有时甚至会掉在脖子里。古老的桑树,每年都是繁盛浓叶,略无疲态。看着饱经忧患的桑树,我常常想象着古人的生活,作为没什么娱乐的女性,采桑养蚕,大概也是很好玩的一件事了。
桑麻桑麻,古老东方就是从这两种东西里边,找到了丝,找到了麻,并织成了衣服。文明的外衣,原都是动植物赋予给我们的。只不过佛家不穿丝绸,因为他们觉得蚕茧收下来,要立即放到开水里把里边的蚕蛹烫死(以免有些未及化蛹的蚕死了会流出污浊的东西,把蚕丝给污染了),这就是大规模的杀生了。
8.佛香阁,一个高远的标志
佛香阁建筑在60多米高的山坡上,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仿的是武昌黄鹤楼,始建于乾隆时代。
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的标志,阁前有八字形台阶直登台上。佛香阁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揽全局的构图中心。登上佛香阁,可饱览昆明湖上风光和四周景色。
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枋梁承重。因为该殿全部不用木料,得以逃过1860年的大火,但殿中佛像及殿外壁上千余尊小佛像却被列强盗走。
佛香阁的背后就是沿背面山脚依山而建的一组藏式风格的建筑,体量庞大,气势辉煌。在北京,要看藏式风格的建筑,还有北海白塔、雍和宫、香山,都有,至于承德外八庙,那就更多了。看几处这些风格的建筑,你就不得不佩服西藏人,这些建筑都有一种从地底,从生命深处出来的原始与纯净力量。
佛香阁顶,可以看到全园,乃至周边的很多地方,而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也都能看到。每次,沿西堤漫步的时候,我都要隔几步又看看湖水中的佛香阁倒影,山之葱茏,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荡气舒怀。看一眼倒影,然后看一眼佛香阁本身,而在镜头里,拉近或退后的佛香阁总是那么神奇多变,怎么看也看不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