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夜话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七讲 人身三宝(2)
    第十七讲人身三宝(2)

    所有这些,都和调养精气神,珍惜人身三宝分不开。道教特别讲精气神的重要,佛教虽然在这个方面讲得不多,但在调五事中也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佛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身体,觉得这个臭皮囊,如果太爱惜它了,太注重它了,又会增长贪心,增长。但是,保持身体健康,佛教是不排斥的。

    佛教在讲健康时,常以“安”字来概括。比如说:身安、心安、神安。精气神调养好了,身能安,心能安,神也能安。“神”这个词,佛教用得很少。因为佛教总在避免“神我”这个概念,所以很少单独使用“神”这个词。不过,在修禅定,要求达到“神清气爽”,这是佛教的概念。这个“神”,是指神智、心念。神清,就是脑子不糊涂,心念很清楚。当下的念头清清楚楚,还是糊里糊涂?当下的觉照能不能提得起来?这都和神有关。所以我们每坐一支香之前,维那师父都要提醒我们“打起精神来”。我们坐在这里调息,息有四个阶段,所谓“风喘气息”,息的这四个阶段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气,特别是第三个阶段的“气”和第四个阶段的“息”,更是气的初步调和状态和深细状态。佛教虽然没有连起来讲精气神,但是也分别地讲到精气神的重要性。

    通过坐禅,既可以使精气神得到调剂,也可以使精气神得到补充。通过坐禅,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充分休息,体内的消耗就会相对减少。如果是腿好的人,坐下来基本上就很轻松。我看到个别居士,下坐以后腿憋得很厉害,自己要注意。如果下坐后腿十分疼,就要自己按摩一下,再起步。从位置上站起来,要稍微停一下,不要马上就走动。特别是上年纪的人,起坐以后,要站立十到十五秒钟,再径行。径行要先慢再快,不要一下坐就拼命地跑。跏趺坐之所以疼,无非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关节在一小时或者四十五分钟之内不能活动;二、肌肉在关节盘曲时得不到放松;三、两只腿的筋拉长了,软组织也拉长了。刚下坐不宜有剧烈的活动,需要让腿部的关节、经络和肌肉有一个恢复的过程,只宜先慢慢行走。等一切都正常了,再加快步伐,让全身的筋骨活动开来。这些都是调身的方法,要自己掌握。

    坐下来之后,身心怎么样才能放松呢?妄念的止息,是心态放松的关键;呼吸的匀称,是整个身体放松的关键;姿势正确也很重要。坐下来,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要故意用力气,不要故意挺腰杆,或者故意把呼吸缩短或者延长。一切都要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能做到身心安定。任何一个部位稍有勉强,不但坐不安稳,时间长了还会导致疾病。所以在用功夫的过程中,一是要觉照当下的念头,二是要保持精神饱满、气息调柔、心神安定,把人身的精气神三宝保养好。达到这些基本要求,是觉照当下一念力度(专注与持续)的物质基础。

    修行如果没有物质基础,修行就没有保证。比如说,如果每天不进食物,不喝水,不吸收新鲜空气,身体内部的能源不能得到及时补充,身体就吃不消,修行就不能上路。在食物上,千万注意不要吃得太杂,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能过饥。要使三种食物得到均衡的补充。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