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建立一个自己的收支计划
某市的一所小学搞了个建“亲情账本”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一笔账。账本中收录了两个班级的学生们亲自计算出的每年父母在他们身上的花费,包括书费、杂费、交通费、饭费、零用钱以及买衣服、玩具等方面的花费。另外,家庭的年收入、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列入其中。学生们账本上所列的花费,平均占到家庭收入的1/5,有一名学生的花费甚至占到家庭收入的1/2。
孩子们记完亲情账,是不是掉头就忘了?有一个孩子说,她每天走路15分钟就可以到学校,不用向家里要交通费,中午吃饭去姥姥家。就是上奥林匹克学校花钱多,每学期学费是384元。平常偶尔也吃个零食,比如薯条什么的。她每年的总花费是4770元,是同学们当中较少的。
第二个同学每年的花费是8800元,他把自己爬山的费用也计算进去了。第三个同学的花费为17000元,比第一个同学多3倍多,她说自己每周都要学习小提琴,花钱挺多的。每节课50块钱,学了两年半。
账后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深思:“算算到20岁父母在你身上的花费一共是多少?”“假如你工作后每月给父母1000元,那么算一算多少年后可以还清父母的投入?”“仅仅用钱就可以还清父母的投入吗?”亲情账本在算账之余,还给学生留了这些问题。
“不算不知道,原来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在算账之后的体会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意识到自己花的钱不少,有的孩子还体会到了更多。“我认为仅仅用金钱不能还清父母在我们身上的投入,因为父母在我们身上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为了我们,父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同学算完账后说,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太多了,对自己从不吝啬,可他们自己总舍不得花钱,所以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他们。
“孩子自从记了亲情账后,花钱比原来节约多了,原来只要看好的玩具就非买不成,不买就急,可现在会主动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家长说,虽然孩子记账的时间还不长,但已经有变化了,她还准备给孩子再建个家庭账本。许多孩子算了亲情账以后,比以前懂事多了,也学会节约了,因此家长们也很支持学校的做法。
美国巨富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可谓腰缠万贯,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给每个孩子建立了一个小账本,上面印有“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的字样。钱是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把每笔开支用途都在“账本”上写清楚,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5分,反之则减。这样就使孩子们从小学会了精打细算和当家理财的本领。
如今,每个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但绝不能娇惯、放纵,产生溺爱,尤其是在零用钱这个“小问题”上,要做大文章,教育孩子花钱要有计划、有节制。家长不妨像洛克菲勒那样,给孩子建个“账本”,使孩子从小就养成珍惜钱财的好习惯和练就当家理财的能力。
孩子通过记账,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养成节俭的习惯,提高了孩子的自立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够学会如何有计划地支出;二是可以培养细致作风,锻炼一丝不苟的能力。这样做对孩子的将来也会大有裨益。
有一次,一个朋友说起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