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在我国广东、台湾一带,还生长着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叫做麒麟血藤。它通常像蛇一样缠绕在其他树木上,如果把它砍断或切开一个口子,也会有像“血”一样的树脂流出来,干了以后就会凝结成血块状的东西,也称为“血竭”或“麒麟竭”,与龙血树所产的“血竭”具有同样的功效。麒麟血藤的叶是羽状复叶,小叶为线状披针形,上有三条纵行的脉。果实呈卵球形,外有光亮的黄色鳞片。除茎之外,果实也可流出血样的树脂。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生命的承担者,既然是这样,那植物也自然会有“血”一样的汁液。
爱睡觉的植物
人和动物都要睡眠,经过一天的劳累之后,只需要睡上一觉,就可以精神抖擞。可你知道吗?植物也是会睡眠的,一些植物如合欢和花生,在白天舒展的叶片一到夜晚叶片就会下垂,出现睡意惺忪的样子。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的需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需要睡眠。生长在水面的睡莲花,每当太阳东升之时,它那美丽的花瓣就会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梦境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会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而得此“睡莲”芳名。那植物的睡眠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最早提出植物“睡眠运动”概念的是现代进化论的创始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在研究植物生长行为的过程中,曾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一些积满露水的叶片,因为承受到水珠的重量而运动不便,往往比其他能自由运动的叶片更容易受伤。后来他又用人为的方法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相类似的结果。达尔文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叶片的温度,但他断定,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也许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1880年,达尔文在名著《植物的运动能力》中首先指出,一些主动进入“睡眠状态”的植物叶片不容易遭受冻害。
达尔文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植物的睡眠活动,其中最流行的莫过于“月光理论”,即过多的月光照射会干扰植物对昼夜长短的适应,即所谓的“光周期机制”。有些植物为了避免这种干扰,就采取了保持“睡眠状态”的办法。然而,“月光理论”在解释了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迷惑,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出现睡眠运动,这一点用“月光理论 ”是无法解释的。
有一部分植物学家以为,植物“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譬如落花生、红花三叶草、酢浆草、含羞草、羊角豆和白屈菜等植物的叶子在夜间下垂,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和水分的蒸腾;而睡莲、秋牡丹和郁金香的花瓣在晚间闭拢,可以很好地防止冻害。这是植物在长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是因为光线、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强度的控制,而是由于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而引起的。如合欢树、酢浆草、红三叶草等,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晚关闭睡眠,当遭遇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