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稍子附近居住的牧民中,流传着有关这口泉众多版本的传说。相传几百年前有一个喇嘛在距此60公里处的“太阳湖”边用铜壶取水,一不小心铜壶掉到了水里。几天后,有一个牧民竟然在这里发现了铜壶,方知两地地下水系相通,因此得名“通湖”。随着沙漠化日益严重,“喊泉”早已不再和太阳湖相通了,人们原先认为“喊泉”水来自于太阳湖的猜测就无法成立了。
有专家提出“声波震荡说”,认为“喊泉”是因为喊声较大而发生震动,一震动,含水的地层重新组合排列,泉水也就喷涌出来。声音越大,震动幅度就越大,水量随之就更大;等到声音停止,泉水就自动回到含水地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就像拧湿毛巾一样,湿毛巾水分很多,可就是不滴水,只有拧一拧水才能出来,“喊泉”的秘密正在于此。喊声产生声波,水面承受的声波产生压力,形成闻声涌泉的声波理论,似乎已经破解了喊泉之谜,但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
在几次试验中,“喊泉”有时会随着喊声涌出水来,有的时候并没有,而更奇怪的是,有时候不喊也会往外冒水。声波图显示喊声的声波跟泉的活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是由于某种偶合加上人们的心理在起作用。
专家又把目光投向了“喊泉”周边特有的地理环境上。沿着“喊泉”所在的地质断裂带向前走,我们发现时断时续的涌泉现象,在整条断裂带上都有存在。据专家们推测,二百多万年前,黄河古道曾流经腾格里沙漠,而涌泉现象则是由地质构造断裂带造成的。这些泉眼位于一条大的地质断裂带上,地势是南高北低,地形低洼的地方就形成若干个泉点,从东南向西北延伸,泉点呈线状分布,一直到七十公里以外的地方。而最高处为东南部的贺兰山主峰,水不断地从高处向低洼处渗透,透过空隙往上涌,形成涌泉。
与其他的泉水不同的是,由于这些泉眼位于沙漠的腹地,因此它们的泉眼处有大量的泥沙,与泉水混合形成泥浆。泥浆的比重大于清水的比重,那么对下面的正常流动就起到一个阻碍的作用。这个泉眼里的泥水通过沙粒的混入和沉淀改变了比重,所以泉就会出现间歇性的流动现象。泥浆由于自身的重力会产生沉淀,阻碍泉水的涌出,由于水头在贺兰山,有一定的高度,当水压差足够大时,又能将泥沙顶开,泉水会再次涌出地表。这种周期性上涌的泉水,我们称之为间歇泉。在泉水将要涌上地面之前,处在将溢未溢的临界状态,呼喊声传入泉眼中,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声学作用,如共鸣、回声、声压等,洞内水面承受声压压力,诱发了泉水冒出,形成了呼之而涌的状态。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