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东南非洲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站 楠普拉省(Nampula)(3)
    第七站 楠普拉省(nampula)(3)

    二是刻疤。如果说第一创作手法称为“纹”、稍显文明的话,这种创作则属野蛮,直接拿刀,在皮肤上雕刻,以伤疤的形式显现图形。穆尔西族(mursi)人居住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最偏远的奥莫山谷(omo),现约有5000多人,在上世纪70年代,才被一位英国人类学家首次发现。这个民族一直与世隔绝,被发现时竟然没听说过他们居住的国家一埃塞饿比亚的国名。因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故原汁原味地继承了本族的风俗,他们的时尚审美观骇人听闻:女孩满12岁后,就可以在自己的腹部或请人在背部,用刀划出一道道较深的伤口,待伤口愈合后,结出一条条的伤疤,谁雕刻的面积越宽,疤痕的条数越多,她的侗体就越美丽。东非和西非有不少部族用刀在脸上刻画,如马孔德族人习惯在额头和脸颊部位刻出w形几何立体图形;乌干达的阿里乔人在两边的太阳穴各刻出三道竖纹;肯尼亚的卢奥族人在脸颊刻出九道短痕。

    三是烙点。从北非的阿拉伯人到南非的祖鲁族、斯威士族人,从东非的穆尔西人到西非的豪萨人,非洲大陆许多部族都有烙点的纹身纹面现象,就是用粉笔状的炭棒或细火棍直接烫击皮肤,留下烙印,形成一个个围棋子一样的点状凸起。纹面时,大多在额头、面颊烙出少量的“棋子”排成小圆;纹身时,通常在胸部、腹部、背部、胳膊上作业,“棋子”成带状或不规则片状排列。

    五官装饰。人活一张脸,大凡爱美者都会在脸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五官披挂上阵,但如何打扮才能让人叫座,部落各族人们的开化程度、文明水准、审美观念、表现形式也精彩纷呈,有的轻描淡写,略施粉黛;有的却到处打孔,“漏洞百出”,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以达到“饰不惊人死不休”之效果。下面,就非洲人脸部器官不同的装饰手段一一列举,以飨读者。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