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站 赞比西亚省(zambezia)(8)
俾格米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迄今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就散居在非洲的许多地区,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大诗人荷马的著作中都曾有过关于俾格米人的介绍。历史上,俾格米人由于身材矮小,自卫能力低,长期遭受其他种族的虏掠和屠杀,使得这个数世纪之前曾经达到200多万人口的民族不断减员。他们难以在人类的战斗中生存,不得不隐身于莽莽的森林中去,借助大自然的庇护来保存自己。今天的俾格米人总人数估计在15—25万之间,分布在中西部非洲8个国家。居住在刚果(金)的人数最多,大约有8万人左右;喀麦隆、刚果(布)次之;加蓬境内约有3000人;中非、赤道几内亚、布隆迪和卢旺达境内也有少量分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俾格米人也失去了数千年来与世隔绝的传统生活。刚果(金)、喀麦隆、加蓬等国的政府在森林附近修建公路,构筑营地,鼓励和帮助他们放弃狩猎,走出原始森林,学习种植技术,过上了以农耕为主的现代社会生活。
俾格米人主要生活在原始林区,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猎过一种现已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一霍加皮(okapi)。人们普遍认为霍加皮是与长颈鹿血缘最近的近亲,这两种动物的脸部相像,但笔者总认为霍加皮应该归类于驴马家族,因为它们的外表很相似,尤其是霍加皮的臀部和四肢也有条状的斑纹,与斑驴的条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长颈鹿身上的纹路是格子块状形,在颜色和形状上无法与霍加皮“攀亲”。霍加皮最初是1959年8月在刚果(金)境内的维龙加国家公园中被世人发现,因数量极为稀少,人们以后很难再发现它的踪迹,成为非洲大陆最神秘的野生动物。2006年,从刚果(金)传来好消息,bezia)和太特省(tete)的一些山区,仍残留着许多布须曼彩绘岩画,后来,气候的变化导致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逐渐扩大化,生活在沙漠以南、赤道以北的班图语系人纷纷向南迁移,于公元1世纪前后到达莫桑比克,并与原有的布须曼人发生部族冲突。到了公元3世纪,班图各族开始替代布须曼人成为莫桑比克早期土著居民,至公元10世纪完全定居下来,而布须曼人却迁移到非洲更南面的荒野地区。非洲是一个非常封闭、落后的大陆,在西方白人到达之前,黑非洲几千年的历史几乎是停滞不前,仍以一个个独立的原始部族存在,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布须曼人在班图人到来后,不可能最终全部迁移,肯定会有少数分支群体隐遁在孤僻地带,能否顽强地保留至今,并非绝无可能。另外,非洲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有迁移的风习,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刚果(金)等同属黑非洲地区,距离不远,不排除有布须曼、俾格米或其他矮人族迁移至此的可能,所以,若在莫桑比克境内发现矮人族,还是有理论依据来支持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