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东南非洲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站 索法拉省(Sofala)(9)(2/2)
    初现繁荣的1940年

    据中华会馆会员牌所示,截至1940年,马普托市已有华侨500多人,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这时的马普托已显露出一个港口城市的规模,处在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从最初的华工来此斩榛除棘、开荒垦地到此时的华侨建造楼房、繁荣市场,可以说华人华侨是马普托早期的开荒牛,为马市最初的市政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提及莫桑比克的历史,除葡萄牙人外,华人则是近代影响莫桑比克较多的另一大外来人种。

    当时的华侨已走过创业初期的艰辛历程,依靠勤劳吃苦,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马普托市占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华侨从事的行业,无外有三:一为木匠(手工业)。华人木匠制作的木制品手工之细腻、成品之精良代表马市同行人士的最高水平,因此,华人制造的各种木器也颇受市场的青昧。同时,马普托港是德兰士瓦(transvaal)的门户,后者所有进出口货物需由此周转,这也带动马普托的经济发展,市区内的高楼大厦逐年递增,所有华人木匠也从中受惠。二是经商(商业)。华侨经商者约占总人数的40%,大小商铺共有50多家,开在市区黄金地段的只有1/5,其余多设在当地人聚居区,如黑人餐馆、黑人酒水铺、黑人杂货铺等。因殖民政府的苛捐杂税较多,加之印度人的竞争,华人商铺的生意尚够维持,若想希望发展,并非易事。三是耕种农场(农业)。华侨在这方面做得最好,或者说农业是华侨从事的最有希望的行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依恋土地的情结,土地是万物之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农民耕种的真实写照,华人华侨在农业种植方面具有很大的文明与技术优势。其次,当时的莫桑比克沃野千里,已耕之地尚不到百分之二十,葡殖民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农业经济,鼓励耕种,特在1937年发出通告:凡未开垦的荒地,地主当年每千公顷地需纳税10万礼士,第二年纳地税20万礼士,之后以此类推;对于已开垦种植的土地,每年每千公顷交纳地税10万礼士即可,因此,凡有地者均以低价尽快租出,如1千公顷地,每月仅以3英镑的价钱即可租得。所以,稍有经济条件的华侨纷纷合股投资农业,开办农场,华侨的农场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后,华侨农场多处于马普托地区或林河畔,河流纵横,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种子一旦埋下,无须锄草施肥,浇水侍弄,自会结出很大很甜的果实,自然条件令人啧啧称奇。华侨经营的农场时有25家,资产各为几千英镑不等,多以香蕉为主,附属种植玉米和蔬菜。平均每个香蕉园每月可生产五百箱香蕉,主要出口至邻国南非,每箱售价20先令,纯利为15先令。莫桑比克早年华侨致富途径或者说原始资本的积累方式主要是通过开办农场来完成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