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 马辛加(massinga)(2)
在马辛加教堂外的操场上,有一些人正在打排球,其中有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白人,显得较为出众。许介绍说这人来自于欧洲,他放弃本国舒适的生活和体面的工作,偏偏跑到这个落后的地方当牧师,业余时间教当地人语言,做些善事,自讨苦吃,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不过,我倒是完全理解这种行为,不论是中国还是欧美各国,在援助非洲时,或者是基于经济交往的需求,或是出于国际政治利益的需要,或是看重非洲巨大的原料基地,等等。纯粹免费的午餐是没有的,国与国交往历来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但的确有相当数量的欧洲白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衣食无忧后,出于一种社会责任,一项高尚的事业,不远万里来到非洲,帮助贫困的非洲人,默默地甘做一个无私奉献的自愿者。他们有的传教,教人和睦相处;有的从医,治病救人;有的教学,提高当地人文化素质;有的撰文,从事文化交流;有的参与民间组织,对发生天灾地方的灾民实施救助事宜等,他们才是当代社会中只求奉献、不图回报、甘愿吃苦、名副其实的活“雷锋”。
许、方夫妇待人很热情,晚饭在院内进行,有大虾、海蟹,这是许专门从马西西带回的,另有生菜、糖伴西红柿、牛肉罐头食品,许还从外面搬回一箱laulentina黑啤酒。 这种啤酒大瓶装 550ml , 售价20梅蒂卡尔,这比瓶装640ml、价格在1至2元之间的中国内地的啤酒要贵出几倍,但非洲的啤酒质量很好,可能是原料优、水质清、再加上欧洲白人带来的酿造技术,制成的啤酒中饱含麦汁、酒味浓、口感爽、喝下去打个嗝酒气能喷出十米八米,是国内啤酒远无法相比。我们坐在院中,喝着黑啤,品尝佳肴,聊着闯荡非洲的福建福清人,使我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有了更多的认识。
★文中文 闯荡东南非洲的福清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