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站 伊尼扬巴内省(Inhambane)(2)(2/2)
伊尼扬巴内城座落在三面环水的伊尼扬巴内半岛的东面、距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470公里,隔伊尼扬巴内海湾与另一座商业城市马西西(maxixe)相望,约有市民5万人。1498年初,葡萄牙著名的探险家巴斯柯?达?伽马(vasco da gama)率领他的船队首次抵达莫桑比克海域,停泊在伊尼扬巴内海湾一条河流入海口处。他和他的船员登陆观景,受到当地绍佩族人(chope)的善待,遂称此地为“善良人的土地”(terra de boa gente/the land of good people)。达?伽马当年脱口而出的这句话随后被传颂了几个世纪,直到今天仍被该省旅游局奉为对外形象宣传的金字招牌。
我站在市区的码头边,看见岸上不远处有一座古典的宗教遗址,这就是该市闻名的孔赛桑女士大教堂(catedral de nossa senhora da concei??o/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conception),建于殖民时期的18世纪,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老教堂的旁边,人们于近两年又建造了一座同名新教堂,将宗教建筑艺术发扬光大;伊尼扬巴内清真寺(inhambane mosque) 是另一座值得参观的地方,始建于1840 年,内部装饰极为精致,游人可以看到具有380年历史的古兰经(koran)抄本。在码头的入口处,安放着几尊早期殖民时代遗留的青铜炮,炮口俯视海湾,依然在坚守自己的岗位。最让人费解的是炮台前面的海滩上,废弃有一个巨大的铁球,大小如神舟6号飞船回收舱差不多。我向附近的黑人询问,都说不知道。望着海湾内阿拉伯式的三角帆船百舸争流、海岸线上无所不在的殖民建筑,很容易让人想来探求这个城市最古老的历史。
在欧洲白人殖民者尚未到达之前,东非沿海各地的商业贸易为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所垄断,伊尼扬巴内湾是他们沿着莫桑比克海峡足迹所至的最南端。他们带来了阿拉伯人重要的海上交通工具─独桅三角帆船,一根坚硬的短木直立固定于船上作为桅杆,另根细长的粗竹充当帆柱,当船航行时,帆柱成45°角挂到桅杆上,风帆张开,即可借助风的动力推动船只远航。越洋帆船大者可达200吨,主要用来运输奴隶。至今,这种独桅三角帆船仍是莫桑比克沿岸居民主要的运输用具和渔民使用的捕鱼工具,尤其在伊尼扬巴内市体现得更为明显,仅在城区附近就有200艘帆船往来穿梭。从伊尼扬巴内市去往海湾对面的商业城市马西西,乘车走陆路要先绕道至33公里外的小镇林德拉(lindela),再沿着en1国道北上到达马西西,如此绕过海湾需走62公里路程,而乘船穿过海湾,直线距离只有4公里,所以,这种独桅三角帆船已成为连接两市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海上出租车”(dhow taxis)。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