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合格的“懒”妈妈(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如果孩子对学习某种技能没有兴趣,妈妈们总是强迫孩子去上课,要不就借助责骂等手段让孩子就范。殊不知,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由于缺少兴趣,什么都学不进去。岚岚妈妈的睿智就在于她不把时间花在对孩子的“生拉硬拽”上,而是通过其他渠道,比如播放磁带,看英语电影,潜移默化地调动已经熄灭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重新点燃对英语的渴望。
四号懒妈妈:晓晓妈妈(教师),晓晓(幼儿园中班)。
自从晓晓上了幼儿园后,总是会与小伙伴们产生一些矛盾,有时候甚至是打架。国庆期间,晓晓妈的杭州同学带着她的孩子来到北京玩,两个小女孩年龄差不多,很容易就玩到一起。可两个小家伙却老是闹矛盾,同学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不仅把自家孩子拉到一旁训斥一番,还插足帮助孩子调节矛盾。晓晓妈却笑着把同学拉开:小孩子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吧!结果证明,孩子的矛盾,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吵闹过后还是玩在一起了。
孩子因摩擦而吵架,闹矛盾,大人总是喜欢兴师问罪,喜欢插足调节矛盾。殊不知,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孩子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孩子间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大人不要用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世界。晓晓妈妈给晓晓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化解矛盾冲突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心理素质。
听完这些故事,小郭对懒的概念有了了解。但是,妈妈的懒,还要掌控好尺寸。真正意义上的“懒”其实就是一种宏观调控。对具体的事情不代孩子操办,对需要拿捏主意的问题不代孩子定夺,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不横加干涉,对相处中出现的矛盾不帮忙调节。“懒”的尺寸就是只为孩子创造轻松、民主的生活环境,只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实践机会。让孩子像蜗牛丢弃沉重包袱那样甩开大人的保护伞,在自己的小王国里多折几下腰,从不同角度体验生活,从实践操作中成长,在发现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