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会听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打架,宝宝之间交往的方式
    打架,宝宝之间交往的方式

    家长最为头疼的事,莫过于自己家的宝宝喜欢打架,总担心自己宝宝惹出乱子,打出毛病。常常听到很多妈妈抱怨,“我家宝宝在幼儿园又打架了,这孩子越大越调皮了。”每次孩子打架,爸爸妈妈又是心疼又是生气。其实,打架是宝宝成长路上的必经关口。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总免不了与同伴接触,在与小伙伴相处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碰撞。其原因多种多样,譬如贪玩,伙伴们不遵守游戏规则,玩具分配不均,对方的行为妨碍自己娱乐,或者自己的东西被他人占用甚至损坏,见他人欺负弱小,出于正义感而上前阻止不力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引发争吵打斗。

    每逢遇上宝宝打架,家长定会奋不顾身上前,用强硬的方式中断宝宝们的战争,然后严加训斥,末了仍不忘加上一句:以后别跟他一起玩。

    其实宝宝打架并非全是坏事,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宝宝间的争吵打斗恰恰是他们在自己的“小社会群体”中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重要方式。越是能打架的宝宝,越具备社交能力,越精明强干。

    唐唐是一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三天两头就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回到家,不是身上蹭破了,就是衣服弄坏弄脏了,唐唐妈妈气得不行,少不了把唐唐唠叨一顿,惹急了还噼噼啪啪地打几下孩子。唐唐每次都和妈妈保证不再和小朋友打架了,但是转眼立刻就忘记,下次还是和小朋友嘻嘻哈哈地打成一片。虽然唐唐顽皮,但是人缘确非常好,在幼儿园里,和唐唐打过架的孩子,打完后又在一起玩成一片,谁也不记仇。在小区里也是,唐唐经常捉弄别的孩子,比如抢走别人的玩具,楸别人的头发,或者和陌生的孩子为一些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几个家长各自拉开孩子劝架。结果第二天,家长们诧异地发现,头一天还吵得不可开交,下决心老死不相往来的孩子们,又闹在一起了。几个宝宝,分成两队,兴高采烈地追逐着一个足球,大家扭成一团,你撞我一下,我拽你一把,在地上打滚,嘴里还不住地呐喊着,打得兴致勃勃,大人着急得要命,喊着快停下来。而宝宝们却打闹得很尽兴。

    唐唐喜欢捉弄别的孩子,行为本身是一种“挑逗”,它是宝宝之间一种略带调皮的社交行为。唐唐懂得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伙伴的注意,从而与对方进行友好交往。如果其他小朋友开他的玩笑,他照样会快乐地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对方的挑逗,在短时间内融入对方的游戏中,与对方打成一片。

    懂得挑逗的宝宝,无疑是聪明的宝宝。在挑逗中成长的宝宝,智力发育要比其他宝宝更加飞速。由挑逗引发的奔跑追逐更是有助于宝宝的身体发育,它可以促进宝宝大脑中空间距离、物体关系识别等神经系统的发育。家长不仅要放手让宝宝奔跑打闹,还要鼓励宝宝融入集体,不要过多地去限制孩子们玩的游戏。

    儿童交往当中,很多时候是两个或者多个宝宝纠结在一起,用身体进行冲撞。在这种冲撞中,宝宝们体验着自己的力量,发现着自身的强度和限度。一个人的身体感觉越猛烈,情感反应就越强烈,情绪的发展也越健康。大脑的发育,首先是感官,各种生理感觉的发育,尤其是触觉。身体的接触可以帮助儿童体验和感受自己的情感。对任何东西不摸、不碰的宝宝,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和同伴间的这种扭打有助于宝宝发现自己、找到力量的极限、建立起自信。

    打架是孩子的正常行为,是交流感情的方式,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个别宝宝才会主动对伙伴施加暴力。比如,会突然掐、拧、打或者咬其他的小朋友。一般来说,有这种举动的宝宝,都是在发泄某种情绪,也许是想要引起他人关注。宝宝是情感动物,当伤心气愤难过的时候,才会做出做出过激行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