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 第七章(4)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发现洁白的床单上留下了几个黑乎乎的脚印。她非常生气,决定借机教育一下女儿。她平静了一下心情后,问女儿:“丹丹,你知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丹丹看着妈妈拿着的床单露出了胆怯的神情,但不一会儿就定住了神,撒娇道:“妈妈,我错了,我不是故意的!”妈妈对她说:“你打算怎么补救这个错误呢?”丹丹红着脸说:“妈妈,我还小,不会洗床单,你替我洗了吧!”谁知妈妈这次严肃地说:“你必须自己来补救这个错误。”
看到妈妈严肃的面孔,丹丹只好动手去洗,当她用自己的小手费力地搓着床单的时候,妈妈告诉她:“洗床单很累吧!妈妈洗的时候也很累,所以你应该爱护床单,不能随便弄脏,对不对?”丹丹立即点了点头。
而实际上,丹丹毕竟还小,床单是洗不干净的,妈妈事后又重新洗了一遍,她的目的是把孩子洗床单的过程作为对孩子的惩罚,也让丹丹明白自己犯的错误必须自己来承担。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不容任何闪失,自然而然地无论何时何事都走在孩子的“最前面”,为其挡风挡雨。“你要‘得罪’我孩子,就跟你往死里磕!”往往是众多家长爱子心切的真实写照。甚至孩子做错事了,家长要么“顿生爱怜”替孩子认错,要么“坚定不移”相信孩子,跟他人唇枪舌剑。
譬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等。对这类过失,许多父母会责怪:“你怎么搞的?能这么做吗?快走吧,回家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回去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父母则留下来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又如,孩子碰倒了别人的自行车,父母替孩子向车主道个歉,或者父母掏钱来处理。
然而,这些父母这种“别出心裁”的疼爱有加看似合情合理,事实上却是在纵容孩子“放任犯罪”,因为,严肃点来说,你是在害自己的孩子。父母太宠爱孩子,过度保护,事事代劳,不仅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更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不负责任的习惯。这样做只会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有关系,长此以往,就会丧失责任心。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还容易让孩子再犯类似的错误。
龙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霸王”,在小区里玩耍时,不是推倒邻居家的妹妹,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龙龙每次闯了祸,妈妈总要不停地出来为他解围,可龙龙自己却连个“对不起”都不说。
一次,爸爸带龙龙到阿姨家做客。龙龙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人就为谁扮演医生而吵起来。龙龙还把妹妹推倒了,妹妹在龙龙的爸爸面前告了一状:“叔叔,龙龙哥哥欺负我!”
爸爸拉过龙龙,要他向妹妹道歉,可龙龙就是不说话。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龙龙才不服气地拉长了声音说:“我错了,怎么了!”
看着龙龙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样,爸爸真是又急又气。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虽然,现代教育的内涵是越来越丰富了,但其核心还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让孩子自信而富有责任心地生活。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才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现代人。
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正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会使他们刻骨铭心。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