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处世 低调做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二章 嘴里有金,宁默勿多(5)(2/2)
    言谈的灾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事、政事的滥发议论,所以在古代以及解放前的茶馆及旅店门上挂有“莫谈国事”的牌匾;二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评头论足,正是这种不考虑后果的高谈阔论,惹怒了上司和同事,从而埋下了灾祸的导火线;三是在众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像长舌妇一样,今天道东家长,明天说西家短,这种缺少修养的言谈,没有不遭到报复的。说话能把握分寸,说得恰到好处,是一种修养、一种水平,既不能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又不能该说话时却沉默寡言。可见,言谈能反映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涵养功夫,要把握好分寸和态势。

    祸从口出,这是一个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官场上的人自然更知道其中的利害。然而,人有口有舌,有七情六欲,心有所感,必然要宣之于口,也不能说当了官,便只能说“吾皇圣明,万岁万万岁”。无奈官场上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和仕途的穷困通达有关,而这些都是“政治问题”,是犯忌讳的,所以,官员因口舌遭祸的便特别多。

    官员们由于言出祸随,也就抱定了“三缄其口”、“沉默是金”的信条,遇事唯唯诺诺,唯上是从,由那“口含天宪”、“朕即国家”的皇帝一人说了算,所以,制度下的官场便经常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

    贺敦是周朝的一名大将,立有大功,因为对朝廷赏赐不公心怀不满,便口出怨言,结果被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时,他叫来儿子贺若弼说:“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记住!”接着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告诫他慎言少说。

    贺若弼开始还能记住,经常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来提醒自己,遇事三缄其口。可随着他在隋朝功劳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亲的告诫忘到脑后去了。同父亲一样,他也因对朝廷封官不满而大发牢骚,被免去了官职;他不接受教训,反而怨言更多,于是被逮捕下狱。隋文帝斥责他道:“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在下面散布,说这两个人只配吃干饭,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因此奏请将他处死,文帝因他立有大功,免他一死,但一针见血地向他指出:“你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的心太猛,目无君上的心太猛。”

    这的确是贺若弼的致命要害,同僚有功他嫉妒,同僚升迁他不服气。有一次,皇太子杨广同他谈起朝中几位杰出将领,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个人都是良将,他们的优劣如何?”

    贺若弼口没遮拦,毫无顾忌地回答:“杨素是员猛将,但没有谋略;韩擒虎是员战将,但不会带兵;史万岁是员骑将,别的本领平常。”

    杨广问:“那么谁可以称之为大将呢?”

    贺若弼深深一拜说:“这就要看殿下您的眼光了。”

    他自认比别人都高明,贬低一切,殊不知这样一来,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了杨广的戒心。后来杨广当了皇帝(即隋炀帝),对他便十分疏远。

    最为致命的要害还是最后一个“太猛”:目无君上之心太猛。在隋文帝平定江南的战役将要开始时,他便对人说:“江南倒是不难平,可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飞鸟尽、良弓藏’之事呢?”明显地表示了对隋文帝的不信任。有一年,他随从隋炀帝出巡北方,在榆林,好大喜功的炀帝设置了一个可坐千人的大帐,来招待少数民族首领。这事其实和贺若弼毫无关系,他又在私下里评头品足,乱发议论,说皇帝太奢侈。这事被人告发,他被处以死刑,重蹈了父亲的覆辙。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道理谁不晓得?有时口舌的祸害危险性的确不小,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弄不好会使人丧失生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语言。说话时不注意给人留面子的习惯,不仅会伤人至深,也会给你带来不利的影响。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