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处世 低调做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一章 韬光养晦 难得糊涂(9)
    第十一章 韬光养晦  难得糊涂(9)

    执著好似傻,只有糊涂才能“专”

    大智若愚,以柔克刚

    在中国古代做人的艺术中,“大智若愚”常被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

    那些见过大风大雨的“过来人”对老子的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理解得格外深刻,因而每当身处一些“特殊关系”的微妙场合,或者在面临生命威胁的紧要关头,韬晦者无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从做人的原则来看,大智若愚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是为降格以待的智慧。

    大智若愚,“匿壮显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争强好胜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这要先丢脸、先失败,经过一番痛苦的忍耐,而达到最后的成功。

    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但愚、拙、屈、讷却是人为营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视。“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商代末期,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说:“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时间,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

    有时候,装傻也是迷惑敌人,以退为进的策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