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处世 低调做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八章 隐而不露 圆融通达(8)(2/2)

    韬光养晦,比喻暂且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不表现出来。这与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是一种智慧的谋略。

    “韬光养晦”的典故正是出自《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的故事。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能理解的。”

    有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刘备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这样,把自己闻言失态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了。

    几天以后曹操又请刘备喝酒,席间忽然有人来报:淮南的袁术要和淮北的袁绍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刘备放下酒杯,当即表示愿带兵前往沙场。

    可以看出此时的刘备是一种有所作为的“韬光养晦”,强调了“冷静,冷静,再冷静,不意气用事”,在必要的时候要忍让,保持低姿态的策略。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大举北进,进攻赵国。

    老将廉颇率赵兵迎敌,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秦兵虽然勇武善战,怎奈廉颇行军持重,坚筑营垒,等待时机与变化,迟迟不与秦兵决战。这样一来,两军相持近两年,仍难分胜负。秦国君臣将士个个焦躁万分,却又束手无策。秦昭王问计于范睢,说:“廉颇多智,面对秦军强而不轻易出战。秦劳荣师袭远,难以持久,战事如此久拖不决,秦军必将深陷泥淖,无力自拔,为之奈何?”范睢早已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作为出色的谋略家,他很快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对赵国文臣武将的优劣了如指掌,深知秦军若想速战速决,必须设计除掉廉颇。于是,他沉吟片刻,向昭王献了一条奇妙的反间计。结果赵王中计,忙拜赵括为上将,赐以黄金彩帛,增调20万精兵,前往代替廉颇。

    白起是战国时期无与伦比的久经沙场的名将,一向能征惯战,智勇双全。论帅才,赵括远不能与白起相比;论兵力,赵军绝难与秦兵抗衡。范睢之所以秘行其事,目的就是使敌松懈其志,以期出奇制胜。两军交战,白起佯败,赵括大喜过望,率兵穷追不舍,结果被秦军左右包抄,断了粮草,团团围困于长平。秦昭王闻报,亲自来到长平附近,尽发农家壮丁,分路掠夺赵人粮草,遏绝救兵。赵军陷于重围达46天,粮尽援绝,士兵自相杀戮以取食,惨不忍睹。赵括迫不得已,把全军分为四队,轮番突围,均被秦军乱箭击退,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