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写作文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李圣思 写吧,留下生命中最青春的风采(3)(2/2)
    在一篇可以成为优秀作文的习作里,娴熟的语言技巧和飞扬的文采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严谨的行文结构。如果说语言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骨架。脱离了结构或是结构不完整,再好的语言也只是空中楼阁。

    传统的作文对文体有较严格的要求,一般而言,考试多以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为主。而记叙文的结构大多以“六要素”为中心展开。一般开头是一个简单的前奏,方法也多种多样,比如“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倒叙入题,抚今追昔”……然后进入正文的展开部分。此时强调的是叙事的具体、清晰。一般沿着“开端——发展————结局”这样的脉络进行。其中可以采取插叙的手法引入景物描写,展现事件发生时周围的环境,同时也有烘托氛围、暗示主人公心理状态的作用。而此情此景以外的事件,比如说触景生情产生的一段回忆、对往事的追思、对故人的怀念等,则可以使文章在不同时空穿梭,打破时间、地域的界限。总之,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所在,记叙文怎么出彩,全看如何展开。接下来是结尾。俗话说“虎头凤尾”,一个好的结尾使文章读起来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一个失败的结尾可能会使整篇文章功亏一篑。对于记叙文来说,结尾往往不再是单纯的记叙,而是要求有一定的议论,所谓“升华主题”。如果能在这一部分就整个事件做适当的精彩“点评”,那就是画龙点睛之笔,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至于议论文,文章结构则更为“模式化”。最典型的议论文分为引论、本论、结论(又叫总论)三部分,即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一般来说,引论的要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论题,避免太多的铺垫。在这一点上,就不如记叙文灵活。而到了本论部分,则又分为两个大的层次:“摆事实”、“讲道理”。其中,摆事实又叫做“例证”,就是用事例来支持引论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这里的“事例”又要分为“正面事实”和“反面事实”。关于议论文事例的选择,我想多说几句。议论文的事例,一定要具有说服力。何谓具有说服力呢,就是要大家公认的,比如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最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样,才是“支持”论点的好论据。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一下:如果你要论述“逆境出人才”,那么“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出《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著《红楼梦》”,“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美国著名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克服困难,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生启迪”……这些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甚至还有一些反例,比如中学学过的《伤仲永》一文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小小年纪就被誉为“神童”,但最后却“泯然众人矣”。这些例子还有很多,注意阅读和收集,应该不难想到。但要是你用你们班学习成绩第一的某同学如何刻苦,你们家隔壁的大哥哥如何在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情况下半工半读考上大学……这些事例来论证,就显得没有说服力。因为它们可能是真实的,但知道的却不过数十人。我们回到结构上来,“例证”以后,就是“理论”了。这一点是最为关键的,也是衡量一篇议论文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标志。这里的“道理”,是要求深入论证,挖根源,找出论点提出的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好是能够联系社会实际,并做一定的辩证分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站在较高的立足点上,意义也较为深刻。最后是结论,惟一的要求是前后呼应,但要注意不要机械地重复中心论点,而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做出的“盖棺定论”。

    不过根据近几年的命题趋势,高考作文一般不再以命题和半命题的模式出题,而是多为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对文体的限制较少,多为给出一个故事或一段话,从中引出一个话题,只要在这个话题之内,考生可以畅所欲言,不论用何文体,很有“淡化文体,强调语体”的趋势。不过,淡化文体不等于可以文体杂糅。“似叙非叙、似议非议”的文章,是断然要不得的。这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扬长避短的好机会,尽可以在话题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拿手的文体。一般来说,思辨性强的议论文仍是首选,但平铺直叙的记叙文就不太可取了。要想用记叙文拿到高分,在改变记叙方式方面要多作文章。比如根据话题的应有之意编一个寓言故事或是童话故事,用故事体现的寓意来暗合话题内涵,抑或将作文写成剧本、书信、日记、小小说等新颖的形式,在新形式下用上原有的拿手的记叙文体,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清新的叙事散文、议论散文,也很适合于对文字运用驾轻就熟的同学,而近年来出现的将传统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甚至是古典名著进行改编,给“旧瓶”装上“新酒”的做法,也是可取的。但是,千万要注意,不要牵强附会,比如说,你可以让王熙凤在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成为女企业家,但如果让林妹妹成为网上的二道贩子,那就让人不可接受了。有新意固然重要,但忠实于原著的人物本性,还是必要的。不伦不类的改编,是万万不可取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