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帮“他”决定将来的方向
1910年两个青年在纽约合租了一间廉价公寓。其中一个是戴尔?卡耐基——一个来自密苏里州玉米栽种区,是个未经世故的幻想家,就读于“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另一个是来自麻萨诸塞州的乡下孩子——惠特利。
戴尔告诉我,惠特利出身农家。他和其他穷困的乡下孩子大不相同,因为他决心成为——猜猜看!一个大公司的大老板。
惠特利最初在纽约找到的工作,是在一家大食品连锁店当零售店员。他对工作充满了干劲,为了更了解业务状况,便利用午餐时间到批发部门去帮忙。他这样做并不为了得到别人的感谢和额外的薪水;这事被部门的主任知道了,不久有一个更好的工作出缺,主任就想到惠特利而把工作留给他。
随着岁月的消逝,惠特利渐渐地爬了上去,从零售店员升为业务员——然后部门主管——地区性经验。其间不免会有失望和挫折。在一家公司服务多年之后,他感到自己到了穷途,因为总裁一系在公司巩固势力,他就被排挤出来。后来到另一家公司他发现晋升的根据是年资——他知道他到死都无法成为决策性的高级职员。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当他变成“掬子包装公司”的总裁时,终于达到了目标。后来,他创设了“蓝月乳酷公司”。
这个乡下孩子曾对在那间讨厌的无炊公寓里的室友说:“有一天我要当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这句话并不是痴人说梦。他是在肯定自己的内在信念,为自己立下一个目标,藉以鼓舞一生中的每一个步伐。
为什么他会轰轰烈烈地成功而那么多人却失败了呢?他工作努力——可是别人也一样努力。他只在工作闲暇时自修,所以学历也不是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他明白他的方向。当他加班,当他换工作,当他学习业务上的新技术时——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漫无目的者是不能成功的。他们茫茫然地找个工作、茫茫然地结婚、茫茫然地过活,痴心妄想地期望事情会改变,心里却没有一个清楚的和野心。
纽约新温斯顿饭店的“易职诊断处”的创办人及指导人恩?约特女士,给不满意自己工作的人提出参考意见。我花了好几个下午和她讨论失业的问题。她告诉我大部门上门求救的人,主要的问题是不明白自己希求的是些什么。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他们找出自己心里的希望和野心来。做妻子的所能协助丈夫的便是帮他找出生活的目标是什么,然后他才能明确地协助丈夫奔往这一理想。
合著《婚姻指南》的赛门和伊瑟格琳,相信快乐的婚姻需要具有共同的理想。至于理想是什么并不重要——一幢新房子,一趟欧洲之旅,或是一个大家庭……共同分享一个理想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他们说:“先有一个目标,然后尽力使它实现,快乐、情趣、参与感是由构思、幻想和希望中得人,从共享胜利与失望、成功与失败中得之。”
堪萨斯州威基塔东街的威廉?葛理翰夫妇,他们之所以获得人生的成功便是因为这个道理。在威基塔“威廉?葛理翰油料公司”是个很赚钱的公司,负责人威廉?葛理翰便是决策者。当他还只十多岁时,已经可以从油料经营和投资中赚得可观的利润,他和他的夫人玛丽因此拥有许多令人羡慕的人生财富:六个孩子、健康、富有、漂亮的房子、成功的事业——这一切他们仍能以未来的岁月去享受。
我认识威廉?葛理翰多年,当我请教他成功的最大因素时,他回答说:“长远计划的协调作业。”
他们夫妇俩结婚不久之后,便开始做赚取佣金的房屋不动产买卖。除了希望成功和埋头工作之外别无其他后援,他们的办公室是借用一幢办公大楼的废弃通道一角,玛丽在这里负责联络,威廉便四出找生意,开始的时候业务进展很不顺利,这对年轻的夫妇时常苦于三餐无着。
当业务有了转机之后,他们便自己买房子再脱手赚一笔。然后,自己另行新造。这时他们经营状况太好了,但威廉觉得自己精力充沛,应另谋新的发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