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有些”还能写出很多。这种爱,使孩子长大后,很难成家立业。正是家长们这种无微不至的爱,使得孩子慢慢地变得骄奢、懒惰、冷漠,心安理得,不理解父母的一片爱心,更不知稼穑之艰难,工作之辛苦,养育之不易,反而认为父母就应该为他们服务,因而造成孩子不正常的心态与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孩子出生之后,他最初面临的世界就是家庭。一个少年儿童,生活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都是诱导。这种建立在父母血缘关系上的养育和教导,渗透着远比师生之间的爱来得自然亲近和持久的情爱因子。而这种面对面的个别教育,比正规学校的集体教育,更容易满足儿童的个性需求,也更容易为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有更天然的合理性。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只要家长善于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条件,教育得法,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显示出智慧和才能的光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大凡才智出众的人,追溯其成长过程,一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但是在不同年龄段里,它们的各自作用是不同的,变化的。学龄前的儿童,已经存在差异,有的差异还很大。早期家庭教育正处在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和发展儿童智力,也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研究认为:若人在17岁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在4岁时已具备了其中的50%,4~8岁期间获得30%,而8~17岁这一阶段只增加了20%。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因此,不夸张地说,在学龄前阶段,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到了学龄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成了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家庭教育则起着调整的作用。所以,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对学业后进学生的“补差”和对智力超常学生的“超前教育”,在家庭中进行要比在学校中进行效果更好。虽然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但还需家庭的全面配合,充分利用诸多教育因素,进行广泛的教育,才能使学校教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对孩子成材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意志、目标、态度、性格、世界观等,就是对学校教育最大的配合,而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据相关单位调查,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状况并不够理想,许多家庭要么完全忽视,要么出现较大的偏差。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候这种我们或许觉察不到的影响,也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爸爸”“妈妈”是一本书——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尽自己所能,把自己的这本书写得尽量精彩,如果您还不知道应该怎样让自己写得更精彩,那么就请您拿起这本书,因为从您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您就已经开始书写精彩,让您的孩子成长为“永远的新太阳”。
张义宝
二○○五年三月二十二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