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30年代的伦敦众生相(2)
在布兰特平行记录伦敦各阶层生活的同时,他还着力于突出各阶层生活方式的具体差异。比如,他拍摄了三个不同阶层的晚餐场面。不同的餐具,不同的用餐方式,以及由这种不同最终带出的不同的家庭气氛,不同阶级的文化特征、生活环境与行为要求都在照片中得到具体反映。通过三种不同的晚餐场面的比较,不同阶层的不同的生活内容与品质得到了真实的再现。布兰特就是以这么一种复式的比较(即以小的、具体的比较)来充实说明大的比较(阶级比较)的方式来抽出了阶级社会中都市文明的本质。通过都市生活的具体内容的比较性再现,布兰特令人信服地勾画出现代都市的阶级社会构造,为历史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参考图像。布兰特批判性的阶级对比手法引起过一些人的非难,认为他在灌输自己的观点时过于急躁。虽然如此,他那自行其是的用影像对都市社会各阶层进行社会分析的方法还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为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关于都市生活的影像标本。
布兰特的照片准确地传达了1930年代的伦敦世相,而人们在这些稍具戏剧性的照片中,还发现有不少登场人物是他的家人、朋友与专业模特。布兰特的母亲丽莉?布兰特出现在一个剧场包厢里,这张照片的名字是《8:15,开幕》,而他的兄长与兄嫂则在一幅叫《街景》的照片中扮演一对正处于感情纠葛中的夫妇抑或是情人。他的哥哥说:“他(布兰特)会在散步中观察伦敦。一旦发现某种事物或某种人物,他会隔开一段距离细细观察。然后,他会在某个时候试图重现这个已经消失的场面。”因此,布兰特的照片是对现实的一种有根据的复制,同时也是一种对真实的还原与提炼。如果没有事先的深入观察,他的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就无法确保,而历史也不会对他的加工予以承认。他认为即使自己有所摆布的话,那也通常只是在一些可以“加强照片效果的不重要的细节”方面有所动作。因为这么做可以“突出形式,强化气氛”。显然,布兰特有意摆脱摄影只能复制现实的局限。他的这种介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或者说是超越了虚构与真实的羁绊的表现方法,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摄影这一手段提供了意味深长的启示,同时也扩大了对真实的定义、深化了对真实的理解。他的这种创作手法,在主张原封不动地记录对象的纯粹摄影占有压倒优势的1930年代尚属罕见。
如果说法国人阿杰注目于都市的历史形态,美国人斯蒂格里茨关心的是都市在自己心灵中的精神反射,而匈牙利人布拉塞的拍摄兴趣是都市的人文性格的话,那么英国人比尔?布兰特的目光所向则是发生在都市的私人空间中的日常生活。布兰特是从都市的日常性发现现代都市的本质。布兰特以他的都市室内生活照片证明了都市摄影不仅仅存在于都市的街头巷尾,而且也存在于那一幢幢构成了都市外部景观的各色建筑的门内窗后。布兰特的摄影实践启发人们直接地、正面地表现都市的日常生活。
1930年代被称为“危机的时代”。这个时代以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的股票暴跌为标志拉开序幕。这个开始于“黑色星期五”的大恐慌马上波及全球。在英国,出口激减,企业破产激增,失业人口高达250万人以上,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日趋严重深刻。在国际上,日本进犯中国,希特勒上台掌权,法西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法西斯主义猖獗一时。处于内外危机中的英伦三岛上空,可谓是愁云密布。这种深重的危机感也透过布兰特的影调反差强烈的伦敦照片弥散开来。人们沉滞的表情、阴晦的天空、刺目的高光、生硬的阴影无不隐约传来一种紧张与不安。
布兰特常常说“气氛”是照片的关键词。他说,他发现“气氛有一种使平凡的事物充满美感的魔力”。在他的照片中,一种神秘的气氛统摄全体,伦敦的个性在这种气氛里悠然渗出,形成一种坚实地扎根于传统的历史整体感。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布兰特的伦敦照片就是以这种特殊的气氛为线索加以连贯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