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 第二十章(2)
《忏悔录》
——文学史上的传记体奇书
◎作者介绍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ousseau,1712 — 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右、文学家,生于法国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年时丧母,少年时就独自谋生,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进过收容所。低微的出身让他饱尝艰辛,因此在他蜕变为一名启蒙思想家后,反对、暴政的思想更为彻底。他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私有制及其压迫。
人们记住了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卢梭,往往忽视了他也是一名优秀的文学家。1752 年,他的歌剧《乡村先知》成功演出后,他开始在文学的领域中崭露头角。小说《新爱洛依丝》的发表为他迎来了巨大的声樱但是,《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的问世却让他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批评和攻击,瑞典政府甚至还下令逮捕他,他被迫逃亡国外。在流亡期间,他写下了为自己辩护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
◎内容简介
“我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我一生下来就要了妈妈的命。我唯一的优点就是读书。11 岁时,我爱过一个22 岁的女孩,她却不把我当回事。16 岁我离开日内瓦,在安西遇到华伦夫人,并成为了她的学生、朋友和情人。巳我大很多,但是我一点都不在乎。我到处流浪,偷过东西,调戏过姑娘。我的身体逐渐变坏,却更加拼命读书。我结识了狄德罗和伏尔泰,也得罪了一些小人。1752 年,歌剧《乡村教师》使我成为巴黎文化界关注的中心。1756 年,我写作《新爱洛依丝》获得巨大成功。其后,《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先后问世,我到处被人咒骂。我生活在黑暗中,友人纷纷离我而去。
我不得不再次去流浪。”
在这部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奇书”中,卢梭用直白、真挚的语言叙述了自己不幸的童年,以及在踏入社会后耳闻目睹的社会种种黑暗和身心所遭受的摧残。他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标本来剖析,与自己的灵魂进行推心置腹的长谈。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了他赤诚的、坦率的心灵,一个真实的卢梭跃然纸上。
作品中的卢梭是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形象与读者见面的。他在那个充满了虚荣的社会里,敢于公宽示自己对于下层、对于平民的深情,他并不以自己低微的出身和贫贱的生活而自惭形秽,相反地,他以自己是平民而骄傲和自信,把那段穷困潦倒的时光看做是自己的幸福时代,把平民的纯朴自然视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他讨厌贵族阶级的奢华、繁文缛节,认为只有健康美好的情趣才是他毕生的追求。他喜欢唱歌、热爱音乐、酷爱读书。不论是困境还是逆境,不论是处于荣誉的巅峰还是流亡他乡,书像他最忠实的伙伴一样陪伴着他,为他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家、文化巨人所具备的条迹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把妇女当作一种美来加以赞赏,而不是玩弄和占有的对象,认为爱情是可以凌驾于年龄和地位之上的,在恋人间的心灵世界中轻舞飞扬。
在作品中,我们既能够听到爱的絮语,也能够感受到卢梭的一把辛酸泪,这与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分不开的。创作《忏悔录》的年代,正逢法国制度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对人民的思想实行高压统治。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首当其冲,受到迫害。就连出身显贵的伏尔泰和狄德罗都进灌狱,平民出身的卢梭就更不能幸免了。然而,面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和摧残,卢梭并没有妥协,而是昂起他高贵的头颅,以更加尖锐和激烈的思想来批判当时的社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