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要记住的101个忠告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32. 对待专业
    32. 对待专业

    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不为自己上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而自喜,也不为普通大学和冷门专业而自卑。更不要轻易批评自己的学校。

    黄山是贵州大学农学院2004级烟草专门化专业的学生,虽然离毕业还有半年时间,但他手头已经有了三个就业意向可供选择了。

    黄山当初入学时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当时觉得专业冷门,工作不好找,可是没想到四年下来,人才的供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昔日冷门专业的学生不再是被单位挑而变成了自己挑单位。他所在班级共有38人,都已经拿到了就业意向,大家也都不急着签约。为什么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了如此追捧呢?黄山道出了玄机:“全国只有包括贵州大学在内的三所大学开设这个专业,所以每年都有相关单位直接到学院来要人。”

    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涌向就业市场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自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说到就业难,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是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过冷,或者学校的牌子不硬,因而对专业或学校颇多抱怨,顾虑重重,甚至因此颓唐丧志,耽于玩耍。一位会计专业的同学抱怨说:“学校的会计专业形势不太好,我们专业去年的就业率还不到30%,大家都很担心工作问题。”言语之间流露出深深的忧虑。

    其实,对于大学专业的冷热我们真的是应该辩证地去看。因为在当今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才市场的供求模式几乎每年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冷热专业重新洗牌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了。

    曾几何时,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等专业高居各专业就业率榜首。但是,这两年来,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已经不再受到格外的青睐了。以中国政法大学2006届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而北京交通大学2006届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人从事法律工作。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也面临着人才饱和的压力,目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已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1/3强,很多大型it企业选择毕业生也往往倾向名牌大学,一般普通高校很难入他们的法眼。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