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作符合实际的描写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产生在19世纪60年代,盛行于70至80年代。它发源于法国,尔后相继在英、德、比利时、意大利、挪威等国流行。
自然主义发生在19世纪后期法国浪漫主义之后,以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在左拉的《实验小说》《戏剧中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小说家》等理论著述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产生背景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运动曾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孕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现代含义的自然主义文学主张,在18世纪法国作家克洛德?克雷比雍的著作里已见端倪。他在《心和精神的迷惘》一书里声称,他要用小说形式为人类社会写一部“布丰的《自然史》的有用的补篇”,而且认为“这样地被通情达理的人所轻视的小说”“可能是一切文学体裁中最有用的一种,……成为人类生活的画图……人终于看见自己的面目”。为贯彻这一主张,使小说成为后世自然主义者所说的“人的资料”,他甚至将真实的情书也一字不改地穿插在自己的小说里。这些文学尝试都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
形成过程:
文艺批评家泰纳是实证哲学的信徒,又是自然主义理论的倡导者。1858年,他在一篇论巴尔扎克的文章中,首次阐述了自然主义的含义:“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就是根据作家对现实的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作符合实际的描写。”
严格地说,泰纳还只是在理论上初步揭示了自然主义文学的意义。直到大作家左拉出现之后,自然主义文学才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流派。左拉是自然主义理论的归纳者和鼓吹者。他先后写下的《小说的定义》《文学资料》《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论著,都是后人研究自然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同时,左拉也开始了自然主义的创作尝试。将自己的自然主义理论应用到小说《黛莱丝?拉甘》《玛德莱纳?菲拉》中,他的巨著《鲁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也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这些作品的出现及左拉的理论著作使自然主义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前后,自然主义作家频出,出现了龚古尔兄弟等作家和小说《修女菲洛梅娜》《翟米尼?拉赛特》等自然主义的杰作。
主要观点
自然主义文学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轻视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的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正如左拉所说的那样:“作者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家,他只要说出他在人类的尸体里面发现了什么就够了。”
自然主义文学还主张用科学实验去证明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用遗传的道理来阐明一切。就像左拉在《实验小说论》中阐述的那样:“为了使我的思想明确,使我的思想具有科学性的力量,只要把‘小说家’一词换上‘医生’一词就行了。”
对时代的影响
在19世纪60年代西欧文坛上出现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反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它的产生标志着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分化与衰落。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巨大,挪威的戏剧家易卜生、比利时作家雷蒙尼埃、西班牙作家伊本涅兹等,都曾受到自然主义思潮的影响。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