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答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她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白毫银针茶。
现今白毫银针茶的产地为福建省福鼎、政和两市。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大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种的茶树在福鼎市选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的茶树的壮芽为原料,菜茶因茶芽细小,已不再采用。
白毫银针因产地和茶树品种不同,又分“北路银针”和“南路银针”两个品目。
北路银针茶产于福建福鼎,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茶(又名福鼎白毫)。外形优美,芽头壮实,毫毛厚密,富有光泽,汤色碧清,呈杏黄色,香气清淡,滋味醇和。福鼎大白茶原产于福鼎的太佬山,太佬山产茶历史悠久,有人分析,《茶经》中所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指的就是福鼎太佬山。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中曾提到福鼎太佬山古时有“绿雪芽”名茶,“今呼白毫”茶。如此推来,福鼎大白茶品种和用其芽制成的白毫银针茶,历史相当久远。
南路银针茶产于福建政和,茶树品种为政和大白茶。外形粗壮,芽长,毫毛略薄,光泽不如北路银针茶,但香气清鲜,滋味浓厚。政和大白茶原产于政和县铁山高仑山头,大约在19世纪初选育出白毫银针茶。据说1910年,政和县城里经营银针茶的茶行,竟达数十家之多,当时白毫银针茶就畅销欧美,每担价值银元320元。当时政和大白茶产区铁山、稻香、东峰、林屯一带,家家户户制银针茶。当地流行着“女儿不慕富豪家,只问茶叶和银针”的说法。
白毫银针茶的采摘制作十分细致,要求极其严格,规定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头不采,人为损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号称十不采。只采肥壮的单芽头,如果采回一芽一二叶的新梢,则只摘取芽心,俗称之为抽针,即将一芽一二叶上的芽掐下,抽出作银针的原料,剩下的茎叶作其它花色的白茶或其它茶。采下的茶芽,要求及时送回厂加工。
白毫银针茶的制法特殊,工艺简单。制作过程中,不炒不揉,只分萎凋和烘焙两道工序,其中主要是萎凋和晾干,使茶芽自然缓慢的变化,形成白茶特殊的品质风格。具体制法是:采回的茶芽,薄薄地摊在竹制有孔的筛上,放置在微弱的阳光下萎凋、摊晒至七八成干,再移到烈日下晒至足干。也可以在微弱阳光下萎凋二小时,再进行室内萎凋至成干,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干。还有直接在太阳下曝晒至成干,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干。在萎凋、晾干过程中,要根据茶芽的失水程度进行调节,工序虽简单,要正确掌握也不容易,特别是要制出好茶,比其他茶类更为困难。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