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首先在明朝时期,就由一位比利时籍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带到了中国,以《况义》为书名出版,“况”是“比”的意思,“况义”就是“譬喻”,意思也与原名比较接近的。
后来到了清朝,英国领事官的罗伯聃,又把这些故事翻译成中文,取名《意拾蒙引》(“意拾”是“伊索”的另一种译法),
而最终将《伊索寓言》这个书名确定的版本是林纾和严璩合译的《伊索寓言》。这本书一问世就大受欢迎,光在1909~1919这十年之间,便重印过15次之多。由于《伊索寓言》的销路实在太好了,因此商务印书馆又出了孙毓修的《伊索寓言演义》,这本书所选的版本较佳,插图也画得好,译文更是浅显近乎白话。此后就有各种版本流行开来,有了各种漫画、动画、有声本、改写本……层出不穷、生生不息。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也是寓言中的精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都能在故事中读出自己想要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事也会有不同的味道。
成功的艺术处理使得《伊索寓言》被作为人们生会和经验的结晶,为后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寓言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