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徽商商道:“贾而好儒”走四方(3)(2/2)
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也是徽商的重要商路。他们沿运河到北方做生意。运河与淮河的交汇之地淮安更是徽商关注的焦点之一,那里“布帛盐鹾诸利薮,则晋徽侨寓者负之而趋矣”。扼守运河咽喉的临清,更是遍地徽商。
赣江溯流而上,是徽商南入广东的一条商路。他们把内地生产的货物运到广州等地,进而转销到海外其他国家。同时,他们又把外国商人运来的货物转运到内地各个城市。江西的古城饶州,是徽商南下的必经之路。为了更方便运输货物,他们在那里买地建房,专门用来给徽州商人停船或休息。1556年,明朝政府还把在广州等地的徽州商人组织起来,建立“客纲客纪”,用来更加有效地管理对外贸易。由此可见,那时徽商在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已经十分活跃了。
徽商在全国的贸易活动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到来促进了那里经济的发展。如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徽商在那里贸易棉布是一项重要的商业活动。松江府城的许多布号都是徽商开设的,如祥泰、恒乾仁、余源茂等。这些字号的规模很大,在城乡各地广收棉布,直销全国各地。由此可见,徽商的商业活动促进了上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上海造船业的发达也与徽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造船所需要的大量质地坚硬的木材,有1/4都是徽州商人经营贸易的。尤其是那些良材巨木,几乎全部由徽商供应。他们对上海的工商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徽商的活动对当地城镇的形成及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偏僻的不毛之地,经过徽商的打理,马上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市镇。现在闻名全国的繁华之地,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就是经过徽商才发展起来的。明朝初年,汉口还只是不毛之地,只有芦苇与水草在那里常年生长,随着江水的涨落经常出现“水涨一片汪洋,水落芦荻遍野”的景象。但是,徽商后来到了这里,并逐渐开展起贸易活动来。徽商在汉口的发展,带来的是商业市镇的形成与不断扩大。嘉靖时,那里已经有了1000多户居民了。明朝末年,汉口已经发展成为一座规模很大的市镇。到了清朝,汉口跃居为长江中上游的一座商业重镇。汉口是楚之重地,徽商在这里进行“吴楚贸易”,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很大。在康熙年间,汉口就有“新安会馆”、“专祀徽国文公,栋宇宏敞”等徽商会馆。清雍正年间,大徽商许登瀛带头捐款,筹得了很多银钱用来在这里开辟新安码头。新安码头建成后,徽商的商业活动更加频繁,汉口也更加繁荣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