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见第十三(4)
胡适始终支持汉奸汪精卫。直到1944年汪精卫死了,胡适在11月13日的《日记》中,不但无只字谴责汪叛国当汉奸之罪,相反大动怜悯之心写道:“汪精卫死在日本病院里。可怜。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名,终生不免有‘烈士’情结,他总觉得‘我性命尚不顾,你们还不能相信我吗’?”
1945年7月,蒋介石派国民参政会议代表傅斯年、黄炎培、章伯钧等五人访问延安。一见傅斯年就以学生身份请傅代他向胡适问好,傅就便和毛作一夜长谈。毛给傅的的印象跟北大时可谓有天壤之别,北大时是穷弱书生,旁听者,傅是风头人物,学生领袖。延安的有很强的个人权威,气度“咄咄逼人”,政治作风并不民主。毛陪傅斯年漫步礼堂,看到各地领导献来的密密匝匝的锦旗、决心书等,傅情不自禁地说:“堂哉皇哉!”
陈光甫对王世杰说,国民党自动取消一党专政可说是“一种不流血的革命”。
张季鸾看重记者的作用,他对徐铸成说:“成熟的记者应该是第一等的政治家,美国的总统候选人不是有许多曾做骨者的吗?”他又说:“我们报人不可妄自菲薄,报人的修养与政治家的修养实在是一样,而报人感觉之锐敏、注意之广泛或过之。”
张季鸾以国士自许,他对王芸生说:“只要不碰蒋先生,任何人都可以骂。”
晏阳初说:如果你想在教育上或其他领域内提倡新思想和新制度,那就最好不要介入政治,这样,你才有做实验的绝对自由,这是能充分发挥自己智慧的唯一方法,否则,你就会由于放弃原则而失败。
胡风曾给绿原写信,谈到卢卡契:“我们只要能有这样的理解,就好办了,其实他说的也只是常识,但他能懂得,而且有决心这样做,这就使我们亚洲小民不胜羡慕之至了。但我担心还是不会在亚洲得到注意的。这不仅是‘思想上的懒汉’问题,还有一个只要剑而不要经的传统嗜好问题,用剑,那是多么用力小而收效大的工作呀!砍了就是。”胡风的命运后来果然比卢卡契悲惨得多。
20世纪50年代,中央请人给自己提意见。在中华全国新闻界协会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吴冷西点名要张恨水发言,张站起来,马上说:“我没有意见,我没有意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