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培养幽默:用幽默的力量缔造非凡人生(26)
利用飞白法来实现幽默效果需要注意两条。首先,要判断好使用对象,即对象是否可以用“飞白法”来嘲笑。对于某些讲话出毛病的人不宜采取嘲笑态度。当然,这还与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性格有关。其次,语言、逻辑方面出现错误,可以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错误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道理。只有把错误说得或写得符合出错的规律,才可信,进而才可笑。比如口吃者,并非在任何一个词上都重复不休,而往往在句子的开始时严重,重要的词语上严重,在句子结尾和次要的地方就不大结巴了。
再如上面韩复榘的演讲,因为是人所共知的老粗军阀,所以出错出得让人可信(虽然这不一定真是他的演讲辞),你若是非要换成蒋介石,那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6. 运用歇后语
歇后语的构成方式是:先说“引语”,而后要故意“歇”上一“歇”,然后再说“说明语”,把说话人的主要意思抖落出来。歇后语产生幽默效果的原因有三:一个是“引语”提起一种悬念,在稍稍停顿之后(这正是“岔断”),用“说明语”的翻转,造成突变,心理紧张猛然舒缓、宣泄出来,产生了笑;另一方面,说话人用“引语”与“说明语”之间联想的巧妙、俏皮,赢得听众的惊叹和喜爱;还有一个明显而直接的原因,那便是歇后语的“引语”往往会描绘出一幅滑稽诙谐的画面,这画面本身已经谐趣横生了。
比如人们常说的:“这个人真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下雨天出太阳——假情假义。”这两句话中,“无法”是“无发”的谐音,“假睛”是“假情”的谐音。歇后语一般只需把前半截的比方说出来,将后半截的解释隐去,让对方自己去体会。
用歇后语表现幽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
第—要突出联想的新奇,使“引语”与“说明语”之间蕴藉着顽皮和机巧,这样才能出现谐趣,才能可乐。没有了新意的歇后语是逗不乐人的,比如,同样是“找死”的意思,“飞蛾扑火”明显不及“泥鳅跟着鸭子撵”。
第敦须生动形象,最好是与人的活动有关,尤其是与人的特点、缺点、弱点有关。
第三要趋“俗”避“雅”。歇后语是一种大众口语的产物,特点之一就是通俗,要是太雅,反而不好笑了。当然,通俗不是庸俗,臆免低级趣味。
第四要含蓄,在形式、内容上都应该是通俗、生动、形象的,但是在意蕴上又有着含混的多义性。这样,“说明语”翻抖出来,才出人意料,给人的“顿悟”性也更强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