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要抒发的情感,首先饱含在演讲内容之中。从演讲的命题到演讲的观点,从演讲的叙述到演讲的议论,以至演讲中直抒胸臆之处,都浸透着演讲者的感情,只不过是表达感情的手段不同,有的直接,有的间接罢了。
最直接的语意传情是直抒胸臆,倾泻。不少感情浓烈、激越的演讲到了一个时,演讲者往往都会用相对独立的语段,以排比句、反问句、感叹句、重叠句等语言手段,直抒胸臆,压抑在胸中的感情如潮水一泻而出,淋漓痛快,欲止不能。
2. 语音传情
演讲中传情达意,首先要以意义要素为内容,没有内容,就没有演讲的思想和感情。但是,演讲的语言又是以声音材料为载体的,没有声音,无所谓演讲;虽有声音,但没有感情变化,像和尚念经一样,同样称不上演讲,因为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因此不能感动人。
演讲是要感染人的,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语调流露真情。坚定的、犹豫的、高兴的、哀痛的、期待的、失望的、昂扬的、颓废的等复杂的感情,都可以通过语音语调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表现出来。
演讲中的情感抒发固然十分重要,但感情是受理智支配的,这个理智,就是翼达演讲的主题。演讲时要时刻牢记演讲的主题,时刻把握感情的阀门,注意控制感情的流量。有的演讲者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一到伤心处就涕泪交流,泣不成声;一到愤慨时就语不成句;一到高兴时又笑得前躬后仰,手舞足蹈。结果,听众只知你在台上喜怒无常,根本袒清、弄不懂你在哭什么、气什么、笑什么。这样,又怎么能与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
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作过一次演说,感情充沛,内容丰富,本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他在激动之中忘乎所以,竟脱下一只鞋拿在手里,在讲台上使劲代替手掌拍打,一时全场哗然。
赫鲁晓夫的例子留给人们深刻的教训,它启示人们,说话时必须善于控制感情。真情流露并不等于放肆,坦诚也必须有度。如果不加节制,感情表现为“过分状态”,别人就必然将它与虚伪轻浮联系起来。心理学家卡洛?塔维斯说:“不仅应该认识坦白的必要,而且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坦白,坦白到什么程度。”真情流露并不等于不加节制。
所以演讲时需要尽情倾诉时,可开大阀门,让感情如潮水般一泻而出。但过后,又要立即调节,绝对不可以放纵情感,信马由缰。
抓住听众的好奇心
有人讲述汤姆斯?劳伦斯上校在阿拉伯的历险故事时会这样开始:“路易?乔治曾经形容过他,认为劳伦斯上校是当代最浪漫而又最潇洒的人物之一。”
这样的开头,有两种好处,第一,引用名人所说的话,易使听众对于接下来的话格外注意。第二,就是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他们一定想要问:“他浪漫到什么地步?”“他有多么潇洒?”“我从未听说过此人,他怎么这么有名?”
同样讲述劳伦斯上校的事迹,美国著名电影新闻报道家路威尔曾用这样的开头:
“某天,我走到耶路撒冷基督街上,遇见一个人,他身上穿着东方皇帝所穿的华服,腰间挂着一柄穆罕默德子孙常佩的金质弯刀,但这人外貌一点儿也不像阿拉伯人,因为他的眼睛是蓝色的,阿拉伯人眼睛却是黑色或棕色的……”
这一段话当然立刻能引起你的好奇心,使你张大了嘴巴,急欲一听下文。此时,你暗地里一定会想:“这人究竟是谁?为什么他要打扮得像阿拉伯人,他做过什么事?后来怎样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