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口才制胜——口吐莲花,妙语成“金”(6)(2/2)
    适其境而动其舌

    说话要适合情境。所谓适合情境,就是指在说话时要求语言的运用与所处的环境相契合。事实上,也只有语言和环境相适应时,你说的话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即使话语的意思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战国策?宋卫策》中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个卫国人迎娶媳妇,新媳妇一坐上车,就问:“驾车的三匹马是谁家的?”驾车人说:“借来的。”新媳妇就对仆人说:“要爱护马,不要鞭打它们。”车到了夫家门口,新媳妇一边拜见家人,一边吩咐随身的老奶妈:“快去把灶里的火灭掉,要失火的。”一走进屋内,见了石臼,又说:“把它搬到窗台下边,放在这会妨碍别人走路。”夫家的人都觉得她十分可笑。

    上述故事中,新媳妇的三句话都是至善之言,可为什么反被人笑呢?原因就在于时机,也就是说,她没有掌握好说那三句话的时间和场合。

    试想,她刚刚过门,而且还在举行婚礼,可居然指使这指使那。就算她的语气再温柔,别人总觉得好笑。由此可见,说话要想取得好效果,除了会说之外,与说话的环境相吻合、相协调,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此外,所谓语言环境,就是指说话时所处的现实环境或具体情况,而构成语言环境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及对话双方的各种相关因素,如身份、职业、经历、思想、性格、处境、心绪等。研究专家认为,语言环境可以分成内环境和外环境两类,或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

    所谓外环境就是所处的地方、时空和场合,内环境就是当时听你说话的人,他的内心是什么状态或情绪如何等,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讲话时,尤其是在讲重要的话时,务必三思而后言,否则祸从口出的错误将很难弥补。

    该出口时才出口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叫做急躁;应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便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

    以上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或者是没有注意到说话的策略和技巧。由于说话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一个人单方面的行为,所以它会受到谈话对象、时间设定、周边环境等种种限制。也就是说,我们说话时,务必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表达的机会。同样,如果不顾及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或者是不该说话时却急于抢说,都极有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要是信口开河地乱说一通,后果自然更加严重。所以,说话要选对时机,该出口时才出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