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把握机遇——让成功与机会真情相约(6)
哈默到达利比亚时,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地大多是原先某些公司所放弃的地域。根据利比亚法律,各国的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其租得的地域,如开不出油,就须将部分租借地归还利比亚政府。
谈判开始后,来自九个国家的四十多个公司参加了投标。这些公司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财大气粗的国际性大石油公司,像埃索、美孚、壳牌等公司;第二类是像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这样的二梯队,它们的规模较小,但具有行业经验,利比亚也希望其参与竞争;第三类是一些投机性的转包公司,希望得标后再转手卖出,以从中渔利。
尽管哈默同伊德里斯国王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但公司的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哈默与匆匆赶来的董事们分析了第二轮谈判的形势,在四块租借地上投了标。等到筷时,哈默得到了其中的两块。一块是被壳牌等几家组成的“沙漠绿洲”财团认为无望出油而放弃的地块;另一块是莫尔比石油公司耗资百万美元探出尽是干井而匆匆撤走的地块。
哈默对得标的两块地并不很满意,但他还是下了大本钱,立即开始打井。刚开始,公司在第一块租借地打的头三口井滴油不见。西方石油公司第二大股东里德坚持要撤出利比亚,说:“这里不是我们这样的小公司应该落脚的地方,已扔了500万美元,还能扔得起多少?”
这是一番经验之谈。小公司不可能花大本钱开采这种没有几分把握的地块,但是哈默的第六感觉却促使他坚持在这里扎下去,他认为不应该放弃最后的努力。
几周后,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台钻机在几家大石油公司所放弃的地块下面钻出了油,接着又打出了八口油井。而且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含硫量极低,每天可产10万桶原油。更重要的是,这个奥吉拉油田在苏伊士运河以西,产出的石油通过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不到10天就可以运抵石油奇缺的欧洲国家。而当苏伊士运河不通时,大量的阿拉伯石油只有被迫绕道好望角,历时两个月才能运抵欧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