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祭天的场所虽然搬到了京都天子的脚下,但是皇帝连同百姓登岱朝山的举动却有增无减,泰山由祭天的神山,逐渐变成了祈求国泰民安的圣山。公元1684年10月,经过24年安边陲重生产,使大清江山统一稳定的康熙皇帝,到泰山祭祀。古时候,祭祀泰山的帝王先要在遥参亭简单的参拜一番,然后进入岱庙举行大典。祭祀泰山的仪式等级十分森严,当帝王实行大礼时,阁老臣僚们,只能在阁老池里恭候。康熙登上泰山后,仿效古时候的舜帝,在泰山极顶,点起了象征统一的希望之火。
康熙登泰山以后,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说:我研究了地形,并派人航海测量,发现泰山与长白山同脉。这个观点有无科学道理不必细究,不过这位从白山黑水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帝,借此说明大清江山根系泰山的良苦用心,却不言而喻。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巡查黄河工程,又一次登上泰山时,看到泰安闹饥荒后,亲自办理救灾事宜,并叮嘱各级官吏不得克扣。
在历代帝王中,乾隆对待泰山的态度,可以说是最潇洒的,他以向泰山进献祭器的方式,巧妙的进行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艺术融合,从而促进民族吴系的融合。
清代皇帝一般要定期祭祀泰山,要给泰山献礼。给泰山的供品,统称祭器。上面的图案就玉圭而言,这是六宗。尚书舜典上有“引与六宗,望于山川”之说。六宗是比较典型的原始崇拜,起源于原始崇拜,它分天三宗,地三宗。天三宗就是日月星,下面是地三宗,河海岱,岱就是泰山。在咱们传统观念里,尤其是传统宗教里面,一个国家,有一座名山作为镇山,一个州有一个圭作为镇山,从这图案来看,以泰山作圭,那就是泰山安,则天下安了。
乾隆以稳妥的姿态,既维护了从远古就有的泰山崇拜的传统,又明确表明了不搞封禅的立场,在这里他留下了“封禅是无我,抚安岂未浓”的诗句。有时候他作为国君来泰山为民祈福,有时候他作为诗人来泰山游览抒怀,还有的时候他是作为学者,来思考泰山崇拜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他曾明确指出,国家祭祀泰山,和民众信仰泰山,正如天赋地载,目的都是为了国泰民安。公元1790年3月,这位关心国家命运,而又登临泰山最多的中国皇帝,以80岁的高龄最后一次登上泰山,祈求国泰民安,随着他那老态龙钟的身影的离去,泰山送走了朝拜他的最后一个皇帝。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