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在海外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景泰蓝中的瑰宝
    景泰蓝中的瑰宝

    ——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

    名  称: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

    制作时间:清雍正年间

    规  格:直径17.2cm

    价  值:3252万港币

    类  别:珐琅彩瓷。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

    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

    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

    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

    持 有 者:在香港佳士得的“中国艺术精品”拍卖会上,这只雍正御制的珐琅彩

    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打破同类雍正珐琅彩盘的最高成交价纪录,据悉是

    一位亚洲买家托人购买的。

    流失时间:民国初年

    流失原因:战火连天的清末,使得大量官瓷流入延清堂,后被私人收藏家买走。

    曲折经历

    清朝的御制珐琅瓷器,不同时代瓷器的制作都深深地受到皇帝的审美情趣、性情爱好以及他的政治抱负的影响。从康熙开始,清朝皇帝对瓷器烧造所投入的心血,远远地超出前朝君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珐琅彩瓷便是康熙首先发明创造的。

    在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进贡来铜胎画珐琅,皇帝看了之后一见钟情,于是决定在宫中尝试制造,并把这种珐琅工艺移植到他所喜爱的瓷器上。在当时,烧制珐琅的瓷器是比较困难的。它的烧制方法和其它瓷器也不尽相同,也是唯一在皇宫中搭窑烧制的御用瓷器。当陶瓷的素胎在景德镇烧好后,将素胎运至紫禁城内,由宫中画师画上图画、上好彩料,当时的彩料都是从国外进口来的,最后在宫中烧成。铜胎画珐琅的工艺来自西洋,康熙广为召集会画画的外国传教士,甚至每见到一个传教士就会问他是否可以作画,如果回答是,这名传教士就会被半强制地请进宫内,与工匠们一起烧造珐琅彩。

    为了方便康熙随时亲临作坊巡视督察,烧制珐琅彩的“小窑”都设在养心殿。一件瓷器,由皇帝直接授意、亲自过问,并且就在皇宫内烧制完成,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是绝无先例的,因而越发显得珍贵。在康熙皇帝的直接督管下,珐琅彩瓷器终于在康熙去世前烧制成功。这一时期康熙珐琅还是和铜胎画珐琅风格一致,图案多以花卉为主,珐琅颜料也全部依靠外国进口。

    到了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后,他继承了康熙皇帝对珐琅彩的酷爱。在他的倡导下,珐琅瓷器有了一定的发展。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当时就让他最信赖的十三弟允祥来负责内务府造办处的工作,也具体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在康熙到雍正六年以前这段时间,珐琅彩瓷器的珐琅料,还需从西洋进口,颜色也只有种。到雍正六年,国产珐琅料终于炼成,而且它烧炼出来的花色、品种,比进口料还要多,足以保证珐琅彩瓷的创新需要。

    雍正对珐琅瓷器的痴迷程度远胜于他的父亲康熙。他不仅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就连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在历史的记载中,雍正六年二月十七日这一天,雍正皇帝上午先到中和殿、保和殿检视第二天到先农坛祭祀的祭器,回到养心殿后他又批阅了三份奏折,发了两道谕旨。就是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他还对珐琅彩瓷器具体的器型、花样、材料做出细致的批示。

    这件雍正御制的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就是这个时期烧造出来的。这些珐琅彩瓷就作为皇室们把玩的器物一直摆放在宫中。康熙年间的珐琅画以铜胎画为主,到了雍正年间,珐琅画的内容糅合了中国较为传统的花鸟画技法,因此无论是工艺还是艺术水平上都比康熙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烧制成的这件珐琅器皿一直摆放在故宫内。由于宫廷对于瓷器的偏爱,明清时期很多烧制瓷器的窑都是官窑。从而在很长时期内,根据清朝的规定,古玩界经营明清官窑瓷器是违法的。官窑瓷器是相对于民窑瓷器而言的,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宫中用瓷,因而精美之极。一般民间百姓,是很难有机会见到官窑瓷器的。但在清代末年,随着清廷统治的摇摇欲坠,一些原本为宫廷所用或被帝后嫔妃玩赏的珍贵瓷器,却不断流出清宫,被民间收藏者购藏。

    清宫御用瓷器的外流,始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这一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收藏在圆明园的官瓷流散出来,一部分在北京、天津等古玩市场上出现,也有的出现在香港和欧洲古玩市场。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收藏在紫禁城、颐和园、圆明园的御用瓷器再次外流,使民间官瓷进一步增多。在那时的古玩业流传着一句这样的口语:“买好绸缎到瑞蚨祥,买好药到同仁堂,买好硬片到延清堂。”硬片,指的就是瓷器,它是相对于称为软片的字画而言,又有称瓷器和字画分别为硬彩和软彩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