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丧乱帖》同在一张纸上的还有王羲之的其他两个帖子——《二谢帖》和《得示帖》,它们都是王羲之的书信,被裱成一个立轴。“二谢”指陈郡谢氏兄弟,在《王羲之传》中,均有记载。王、谢皆东晋门阀世族,亦有姻亲之好。谢氏中与王羲之关系密切者,乃谢安和谢万,《二谢帖》应该是和他们之间的来往书信。和《丧乱帖》不同,《二谢帖》在宋徽宗所编著的《宣和书谱》卷第十五录有该帖目的记载,它的真迹早已失传,但却和《丧乱帖》被临摹在同一张纸上被带到日本。
国宝内涵
《丧乱帖》之所以受到众多藏家的推崇,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丧乱帖》采用的是双钩填墨的描摹方法,双钩的细线历历可辨,纤微毕肖,字的轮廓,纸被虫蛀损的痕迹,甚至是帖上徐僧权等人的题名,都忠实地一一勾摹出来,丝毫没有一般勾摹本通常所见的笔画轮廓不自然,行笔线路不明了的弊病。《丧乱·二谢·得示帖》神采外耀,笔法精妙,动感强烈。该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畅不羁,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
《丧乱帖》全文8行62字,风格近似于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然而该帖的结字转折更为圆活流畅,字峰变化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整个书帖由行至草,到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充分表达了作者悲愤难言之怒。该帖全文如下: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该帖是平时来往的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由此而决定了该帖的笔法比之其他更加率意、天然,突出了笔法的精深造诣。帖中笔画有方有圆,有粗有细,或温润、含蓄,或厚重、老练,或轻灵、秀气。另外,笔画里面有直有弯,直笔劲健直挺,弯笔画成弧线,柔和、优美。细看任何一笔,均妥帖得宜,无论运笔如何多变,无一败笔,如第四列的“当”字就多有转折,但笔法不乱。当然,这些笔画也是交叠使用的,有时同一个字里就有多种笔法同时存在。
在结体方面,糅合了魏晋笔法线条中的“扭转”、“裹绞”和“提按”、“顿挫”位置不固定的特征,基本上采用往左倾侧之势。无法从笔画中看到每个字的起笔,仿佛处处起笔,意断神连。其中的横画右端上提,竖画下端往右偏移;字的右上角往上突,左下角往下坠。“势如斜而反正”,看似不稳,其实很稳,显得生动活泼而不呆板。有些字虽然潦草,但仍不失其结体的和谐、美感。
在整体的章法方面,由于是书信,所以更为率意,动感更强,字与字的连贯性也比较好。从整体看,是由静向动、由徐趋疾、由整变“乱”的。书写速度前后有所变化,首列似是缓慢的,写得稍规矩,从第三列开始加快速度,到第七、八列便运笔如飞,最后的两个“顿首”均合为一字,已是急匆匆不暇顾忌了,表现出“不知何言”的激动与感慨。这是王羲之书写时逐渐进入动情状态的表证。充分让人们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
既然是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随手拟就,故书逾见率意、自然。不过仍可见出笔法的精深造诣。《丧乱·二谢·得示帖》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国宝价值
王羲之的字帖如今存世的仅20多幅,几乎都被证明是后人摹本,因此都能看到勾描填墨的痕迹,《丧乱帖》最具晋时的笔风古意,又因世人绝少得见原件而真摹难辨。当《丧乱贴》印刷本从日本流入国内时,徐森玉先生就极为赞美此帖,认为是王羲之至精至美的真迹。正如已故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所言:“世间如果真要有王羲之真迹的话,《丧乱帖》就应该是唯一的墨宝了。《丧乱帖》也是存世王氏书迹中最为精良、地位至高的一幅。
韩玉涛曾在《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中评论到,此帖有四处其它所不能及到的地方:第一,此帖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区区八行,五十六个字,但具备了太史公抑扬顿挫之美;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王右军之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回归难题
从1934年国人得知王羲之尚有绝佳的摹本存世,能亲眼目睹《丧乱贴》成为很多书法大家心中遥不可及的梦,著名的碑帖专家——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为了能够一睹它的风采,从1984年到2003年间曾东渡日本十多次,终究未能如愿。但是他由此萌生了借展的念头,在最初萌生这个念头时,还觉得是“不大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最终在2006年3月13日促成了《丧乱贴》回家展览的有关事宜。此事经过东京东京国立博物馆副馆长西冈康宏的极力撮合而成的。早在2002年参加来参加“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学术研讨会时,上博就提出了借展《丧乱帖》等重要书法作品的建议。但是,这个重要的瑰宝在日本也几乎没有展出过,更不要说远涉重洋了。长达几年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多次劝说宫内厅将《丧乱帖》拿出来展览。最终同意在中国举办展览,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报恩,毕竟日本文化和生活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
像这样通过早期文化交流到达日本对珍品,回归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丧乱贴》能如此长久而完好的流传至今,和日本皇室的精心保管不无关系。中国几经战乱,每一次朝代的更替几乎都有无数珍宝被战火所毁,特别是清朝后期的战乱更是让无数的奇珍异宝流落他乡,不知所踪。日本战乱较少,加上中国和日本文化源远流长,如出一宗,对书法的爱好更是过犹而不及。让千年来已经属于日本的收藏珍帖回归,更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同类国宝
《孔侍中帖》,由东京前田育德会收藏,被列为日本国宝,同为唐代传入日本的王羲之书法摹本。全卷由“频有哀褐”、“孔侍中”和“忧悬”三札组成,各为三行。接帖之处有“延历敕定”之印,既为流入日本的确切时时,又示出自唐摹。《孔侍中帖》在褚遂良《右军书目》中有记载。此帖尚有八分遗韵,行笔活泼中带有凝重之感,章法结体显示出欹侧取姿的特色。
《平复帖》,由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它是唐代著名书画家陆机的作品,虽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南北朝时期,正是汉字字体从隶书朝楷书演变的关键时期。虽然后人的很多佛经里已经出现了楷书化的字体,但是这些楷书化的字体并不是绝对的楷书,在这些作品上,有浓厚的隶书遗存。陆机的《平复帖》能够体现出字体演变关键时期的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