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让官员们引以为豪,可他们却对这虚华政绩背后的代价选择性失明。高校在产业化的大潮下扩招,教育脱贫变作教育致贫,农民辛苦奋斗了二三十年的收入,只为培养一个大学生,而当他们满怀希的望将子女送进校门,以为只要等孩子读完大学,一家人就有希望摆脱贫困的生活,却没料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初入社会的起薪点一降再降,甚至出现了“零薪水”求职的奇怪现象,孩子们自己的生活都顾之不暇,连收回教育成本都是未知数,哪还有能力带领家人脱贫致富。
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又在为找不到满意的人才苦恼,他们抱怨这些拥有着名牌大学文凭的天之骄子们眼高手低、经验匮乏、实践能力差,根本无法胜任实际工作。
中国教育生产了大批花瓶式的伪精英,中看不中用。
中国教育就像没有脊梁的软体虫,扶不起来。
中国教育是缺乏法律体系支撑的教育。现行的《教育法》虽然条分理晰,细细密密却多少有脱离实践之嫌。制法的教育专家多是书斋学者,一线的教学经验不多情有可原,但《教育法》的颁布和老师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制定时就应该放低姿态,深入群众好好听取老师学生以及广大家长的意见,只有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现实问题。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紧密,在教育上学习各国之长是好,可也不能抛开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古老的文化传统,单纯照抄国外经验。
中国教育还缺乏科学的教育思想,没有一套适用于本国的教育指导方针。虽然自解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中国教育却一直延用着前苏联的教育思想。中国不乏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好老师,不乏学识渊博的教育学者,却没有一个能担起民族教育之重任的大教育家。
中国教育缺乏认真负责的教育管理部门。借教育发不义之财的现象屡禁不止,买卖文凭、学术造假、招生贿赂、买卖分数等丑闻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而这都不是平民百姓有机会犯的“错误”。一些地方官员把教育当作自己的牟利工具,借教育之名大肆敛财,搜刮民膏。而教育部门又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办事效率极其低下,对各种不合理的问题轻则充耳不闻、听之任之,重则连自己也沦为权钱交易的重地。
中国教育是缺乏民族精神的教育。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在为学英语焦头烂额,底蕴丰富的汉语反倒被搁置一边少人问津,甚至每年都有数百亿的资金流向了英语学习上。将26个英文字母倒背如流,能够头头是道地讲一般将来时和过去将来时区别的,远比能高声背诵李白杜甫名言佳句、知道平仄反切为何物的人多;几乎没有人不清楚2月14日是情人节,但知道七夕典故的却少之又少;更让人心痛的是,当韩国人将端午节申报成自己的文化遗产、将四大发明作为自己的贡献在国际上耀武扬威之际,中国人却开起了自己民族的玩笑。在南京大屠杀纪年馆门前,有人以扮日本鬼子为乐,还兴致勃勃的穿着日本军服拍照留念;在电视上,雷锋被当成了炒作噱头,还被添油加醋了一段莫须有的爱情故事;在网络中,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更是被毫不留情的拿来恶搞。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当老师问起学生:“你们都知道哪些抗日英雄?”大部分学生竟回答,马永贞、霍元甲,而佟麟阁、吉鸿昌等烈士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中国的民族之精神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堕落,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职,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中国教育还是缺乏爱的教育。也许是中国人过于含蓄温婉,羞于表达对世界,对他人,对生命的关爱之情,也许是升学的压力太大,让人没有心情体味爱的深意,总之纵观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很难找到爱的影子,每个人都被异化成无知无觉的考试机器,甚至在考试面前,爱也可以退化成督促高分的工具。中国的父母最喜欢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然后便可乘“强调”之机、孩子满心感激之时,提出分数的回报。
中国教育的弊端和缺陷实在难以一言道尽,中国教育迫切的需要重塑起坚韧的脊梁,将平等和人性化精神注入其中,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