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困惑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前 言
    前 言

    从背诵不知所云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到中学时代永无止境的题海战术,再到彷徨迷茫的大学生活,我们似乎不愿回忆那段成长经历,看到背着书包挤公车的孩子甚至还会暗暗庆幸自己终于熬了过来。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对于教育,我们很少去想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相反,总是以得到什么来衡量:如果你是北大毕业生,在街上卖猪肉就是有卖点的新闻;如果你是一类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去西部支持教育就能被评为年度最感动中国人物;如果你是博士,毕业了没有在大学当老师或是没有在行政机关弄个一官半职,就会成为别人议论的对象。

    为了筹学费,下了岗的父母缩衣节食、盼不到收成的父母进城打工,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能简单地说是为了孩子受到教育么?在教育依然无法摆脱功利色彩的条件下,有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教育的内涵?几千年来我们始终信奉读书光耀门庭、出人头地的观念,使得教育太过功利性,如果“头悬梁,锥刺股”没有换来“金榜题名”,没有了日后的“黄金屋”和“颜如玉”,你就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而不会考虑曾经学过的唐诗宋词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上的提升,因为这似乎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联系。更何况,越来越高的教育成本迫使人们变得愈来愈精打细算,时刻关注着投入与产出。

    所以,我们反思教育。教育改革在摸索前进,素质教育首当其冲,但一方面我们还在骨子里信奉光耀门庭一说,一方面我们又在试图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使素质教育基本成了炒作概念,陷入了学生、家长、学校等方方面面都不讨好的尴尬局面,由此也导致了成长教育、大学教育中相应问题的出现:我们的中学到底是该多了解民族文化还是多学英语,我们的大学到底是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争论的产生使置身其中的我们更多了几许历史承担者面临的困惑与责任的沉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