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绿色贝雷帽”(1)
“绿色贝雷帽”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一个特殊标志。这支穿梭于热带丛林间的精锐部队, 最早成立的本意是专门反暴乱和反游击战的。
这种贝雷帽是由当时有着丰富特种作战经验的老手——赫伯特·布鲁克少校在1953年设计的,当年就被推广使用了,主要是用于在野外进行延期演练时佩戴。这种贝雷帽深受这支新组建的特种部队的偏爱,因此很快在这支队伍中得到了普及。然而,由于美国陆军一直觉得“贝雷帽”的样式太过女性化,而顽固地拒绝将其列为制式军帽,一直到了8年后,约翰·肯尼迪总统的一句金口玉言,才使情况有了转机。
1961年,约翰·肯尼迪总统有一次要到布拉格堡视察,这位新任总统对特种作战颇感兴趣,尤其在着装方面,他认为一支执行特种任务的队伍,就应该或多或少体现出有别于其他部队的不同之处。于是他特意指示特种作战中心指挥官要求特种部队在接受检阅时全部佩戴他们的贝雷帽。对于总统的要求,陆军部虽然颇有些不情愿,但无奈之下,也只能致电特种作战中心,批准将贝雷帽作为这支特种部队的制式服装。
事后,肯迪尼一直对绿色贝雷帽称道不已,他认为绿色贝雷帽就是“美队勇气与成就的最高象征之一”。在肯尼迪总统的支持下,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绿色贝雷帽”也声名鹊起,成为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标志和同义语。后来,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士兵,为了表达他们对与特种部队有着极深渊源的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尊敬与怀念,每年的11月22日,也就是他遇刺的日子,这些“绿色贝雷帽”们都要到他的墓前献上一束花圈和一顶绿色贝雷帽。
其实,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发展也经历了起起伏伏。这无疑和美国国内每个时期的局势紧密相关。该部队在越战期间就曾经被广泛关注,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当美国在东南亚一带遭受到被击败的命运后,该单位就即刻被解散了,当时的士气几乎降到了最低,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受恐怖分子的威胁,导致三角洲部队创立为止,该单位才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自8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的陆军部对于非传统的作战模式开始重新关注,在这种前提下,绿色贝雷帽得以重整旗鼓。而在之后的海湾战争中,该单位也再一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美国陆军从中也吸取了相关的经验和教训。
当冷战结束,华沙公约组织四分五裂后,美国政府对国防预算进行了大规模地削减,而那时的美国特种部队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他们甚至是扩充了。从1991年起,美国特种作战指挥部就开始控制自己的预算,这些预算数据都建立在对90年代的非传统战斗战术的主要评估上。而五角大楼的特种作战与低强度军事冲突办公室,在1991年当年,对该部所核定的预算金额则高达23.1亿美元,同时要求在1992年达到30亿美元。
要真正了解美国陆军特种部队,首先得先从“特种部队”的起源着手。其实,“特种部队”一词,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英、美、法等国,从作战部队临时挑选或招募优秀官兵组成小规模的突击部队,这些成员都是主要从事组织和支援地方性的反抗运动的。而那时的美国国内,正值美国陆军中的“大营”、原子弹和充斥着反精英分子心态的时期,尤其是当时有着“疯狂比尔”之称的多诺凡将军,在二次大战后大笔一挥,一举否定了美国实行非传统战斗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陆军于1950年正式组建特种部队。尔后所发生的希腊内战、菲律宾暴动等一系列事件,又再一次给予了特种部队复兴的机会。在1952年6月,特种部队中的第一批志愿者被分配至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的烟幕弹高地,成立了第10特种部队群。随后,经过一年的魔鬼式训练,被部署至德国,准备在前苏联和其华沙公约组织联盟国交战时,在东欧实行游击战。
自此,美国特种部队迅速扩充。尤其在“绿色贝雷帽”被肯迪尼关注后,其相关的特殊部队群也陆续应时组成,相继兴起。像第77特种部队群(空降)是以第10特种部队群(空降)的基本训练军士官组成的。第5特种部队群(空降)在1961年兴起,第3、第7和第8队接着相继于1963年成立。
在对越战争中,在越南的绿色贝雷帽领导大量的当地部队,其中也包括各式各样的越南军事组织、山地部落高棉人。因此,这些成员都必须学习当地语言,行动范围远超过正规陆军单位所能支援的地方,他们会主动将战事带向敌人后方,挑战越共统治下的乡村地区。
一般来说,绿色贝雷帽的行动方式与其他国家的特种作战单位不同,它是一种以群为行动单位的特种作战群,其训练与装备是在以不连续的战区中战斗为依据的。组成今日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单位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