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佩服伊迪丝的妈妈对人心灵发展的洞悉。一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不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成分,还包括本能、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想象、幻想、直觉、灵感、信仰等非理性成分。非理性成分与生俱来,它的历史远比理性成分长。个体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整体发展历史的缩影。在人心灵世界的发展历程中,幼儿期、童年期是一个人的非理性成分的发展期。法国著名教右卢梭说过:“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所以我们应该记住,孩子在幼儿期、童年期应以接受感性教育为主。抱着功利的目的,一味地训练孩子的智能、技能,把孩子的兴趣、情感、想象、直觉窒息了,这是不是太短视了?
现实也的确不容乐观。据有关报道,不久前被称作“火星叔叔”的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美国航空航天局刘易斯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兰迪斯博士,在中国科技馆给北京青少年作首场关于火星探测的科普报告时,他请中国少年为将于2003年发射的火星机器人起个名。然而中国孩子们的想象力却令他大为失望。一些专家曾于1999年4月启动了“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课题,通过对我国6个城市的1888名中小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想象力相当低下。
非理性成分在人生中起着提供动力和导航的作用,一个人智能的发展也离不开非理性成分的推动。语言、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对培养一个人的非理性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些杰出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创造中非理性成分的作用只是些个例的话,那我们来看看在当今世界被公认为科技发达国家的德国。
19—20世纪,德国产生了一批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霍夫曼、赫姆霍尔兹等。在20世纪的头30年,德国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共有38人,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在历数德国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人们公认,这些成就与19世纪初洪堡所发动的教育改革是分不开的。
当时,深受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洪堡把一切没有人文意义的教育内容加以废弃,倡导“为科学而科学”,反对高等教育的过分职业化,强调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反对过早专业化。这就是对现代德国教愈生深远影响的“洪堡传统”。据记载,在1911年,40万德国中学生中,有24万学生所在的学校将拉丁语作呜修课。在所谓完全现代的理科中学中,自然科学也远没有占据课程表的主要位置,低年级学生每周25课时中,自然科学只占2课时,在高年级学生每周3l课时中,自然科学也只有6个课时。
许多自然科学教授都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在智能相同的情况下,传统学校(即文科学校)的毕业生几乎总是取得最优异成绩,他们在思维方面受到的训练更好,理解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也更高。
孩子们都应该接受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教育,非理性成分是人生的一只重要的翅膀。因此教师们不要轻易剪掉孩子的那只翅膀。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