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真理的钥匙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特殊的“惩罚”方式(2/2)

    写完信后小约翰扪心自问,知道自己今年一直表现很差,什么新东西也不配,于是沮丧地把信扔进了垃圾桶。

    在美国的家庭当中,父母和教师常常用一种叫做“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在美国,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家里,“计时隔离”对孩子都非常有威慑力。当然,这与美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美国法律规定,孩子必须随时有陪伴或看护,幼儿园还明文规定:老师的职责包括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不能凭老师的意愿随便遏制孩子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少会感到被冷落或孤立无援。所以,一旦被隔离,被冷落,就自然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强大的威慑力。

    “计时隔离”还使孩子感到自己与别的孩子有差别了。孩子对这一点其实非常敏感。有一次,一位美国母亲及她的两个孩子驱车外出。一开始,母亲只忙着和6岁的大孩子交谈。一会儿,3岁的小孩子就开始在座位上故意发出响声,甚至还用脚尖踢前面的东西。母亲明白了,知道是小孩子不高兴了,于是她立即向小儿子道歉,并且马上改变谈话题目,两个孩子很快都开心起来。由此可以看出,“计时隔离”之所以这样奏效,是因为这种做法与孩子平时所受到的待遇有着极大的反差,所以才能在心理上给他以极大的震动。

    让犯错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分开,可以让他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且又不会再去影响别的孩子。在一位教授家,4岁的汤姆与两岁半的弟弟为玩具发生了争执,弟弟哭了。父母劝告、警告几次之后依然没有结果,就罚以3分钟的“计时隔离”,小汤姆被放进了他自己的卧室。进行隔离时,小汤姆一直在哭,非常委屈,然而,父亲依然认真地守在门口,毕业于哈佛大学当医生的母亲虽然焦急,也依然严格遵守时间,然后,准时在3分钟后,父亲把小汤姆抱了出来,并借机与他耐心地谈了一会儿,一切就平静下来了。

    看来,“计时隔离”真成了许多美国父母、教师制胜犯错孩子的不二法宝。而且在孩子心中“计时隔离”特别有威慑力。如果说某个孩子真是大闹时,没等到问题激化,老师就会对他说:“time out”,意思是让他暂停,不许再玩了,到一边静思,反省去。一旦出现谁调皮不听话时,家长就会严肃地对谁说:“你想让对你time out是不是?”听了这话,谁都会把调皮劲儿收敛起来。不过,越是感到time out的威力,家长们就应该越珍惜它,不能轻易在孩子面前打这张“time out”牌。

    而且就算是要对孩子进行“计时隔离”也要注意:这种“计时”有时间限定,是“暂时”的,时间过长,就可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在一起玩,如果其中一个被另一个欺负,受委屈的孩子往往会哭着回家告诉妈妈,而妈妈则会急忙赶来,凶神恶煞般地吼道:“你为什么打他?你如果再打他,我就打你!”可是,在美国,母亲则会跑过去心平气和地说:“你为什么打他?你们不是好朋友吗?好朋友应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在中国,我们管教孩子,很多人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到了美国这一套就行不通了,他们教育孩子是引导为主,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打骂孩子是要受到法律处罚的。

    在芝加哥,有一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夫妻,因为女儿丢了新买的戒指,一气之下打了女儿一耳光,不巧,这一幕被警察看见,就将他们的女儿带走,与家里隔开,还将父母送上法庭。后来,华人社区、中国领事馆费了不少周折,才使全家团圆。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如果谁错了,老师会让他一个人到角落或他自己放衣服、书包的小格子间去,单独呆上几分钟。因为孩子喜欢在一起玩,这对孩子可是不小的惩罚。前几十秒钟还可,时间一长孩子就待不住了,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希望开恩。这时老师会抓住时机,讲点孩子能懂的道理,这比其他处罚方式管用得多。一般的孩子一个学期大概就有4至5次这样的经历。有的顽皮孩子,就多一些。太顽皮的孩子或不听管教的,就要家长合作了。再厉害的,学校为了保证别的孩子不受影响,就将孩子“遣送”回家。但每个社区都设有专门为这类孩子辅导的学校,通过特别的手段,让孩子回到正轨。

    有意思的是,有时候,美国的父母甚至“特意”让孩子犯错。一天,一位中国学者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锁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打不开。于是这位中国学者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美国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么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欣喜地拍起手来。

    孩子的错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乱丢垃圾、不讲整洁、欺负弱小等,一旦放任以后就难以收拾;而另一种,即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主要是如何适应生活的那一类,是应该允许他犯一犯错的。如前例所述,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正是他不断改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将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而家长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