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就是最好的(1)
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中,一直都要求人们要做到“谦恭礼让”,不要太出风头,“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格言一直被人们奉为教育孩子的经典,所以就养成了中国人竞争意识差,凡事不爱出头的习惯。而在美国,自由、平等是永恒的主题,竞争是社会的基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增加孩子的竞争能力,努力去争取,在一些事情上当仁不让。
足球在美国总有点怪怪的。玩的人多,看的人少。平时电视里不是橄榄球,就是篮球,或者是棒球、网球什么的,几乎看不到足球。如果你因此认为美国的足球运动开展得不怎么样,那你就大大地错了!
美国的足球与中国的正好相反:在中国是足球踢得不怎么样,但看的人多;在美国是看的人少,玩的人不少!
近些年,美国的男子足球都打进了世界杯,女子足球的成绩也是相当不错。这与美国足球“玩的人不少”这个雄厚基础有关。
美国的少男少女才五六岁就开始“玩”足球了。这里说的“玩”不是指在马路或后院里玩野球,而是有组织地“玩”,动真格儿地请教练、搞训练、打比赛。
美国孩子玩足球,只有到了高中,才像中国那样有校队间的比赛。但班级队、年级队的比赛是没有的。
每年春、秋、夏三季,社区都按年龄组织不同的队进行比赛,年纪小些的,甚至是男女混合队。只要交40美元到60美元,谁都可以报名参加足球队。会踢也好,不会踢也好,教练教上那么三两个星期,就上阵见真章了!
教练都是义务的,绝大多数是因为儿女要踢球,顺便兼任的。至于水平嘛,也就那么回事了。
华裔的孩子彼得十分喜欢足球,每年至少踢两个季度,已踢了5年,还没见过一个真正会踢足球的“教练”。倒是彼得的爸爸会一点,经常和儿子“切磋”一下。
虽然,“教练”们的基本技术都不怎么样,但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训练起孩子来还真像模像样。知人善任,对孩子们的特长,这些业余“教练”都能了然于胸,将他们派到最适当的位置。
当然,在年纪小的阶段,各个位置是轮着打的,当轮到那些“漏脚妹”、“漏脚崽”打清道夫时,那才看得你心惊肉跳呢!如果对方的前锋又正好是“软脚蟹”,一惊一诧的,直“整”得你“惊”“喜”无常。所以才叫做“玩”足球。
虽然训练是像模像样,但是孩子们和教练并不大在乎比赛的结果,胜负根本不当一回事。孩子打不好,教练不但不能斥责,反而要一个劲儿拍他们的肩膀连声说:“好样的!真是好样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