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2)
慕鸿恩全家回到美国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洲的圣路易斯城。慕林艾在成长中,逐渐变成了一个美丽高挑的少女。她的头后边总是扎着两条中国式的长辫子,见过她的人都对她印象深刻。慕林艾在这里读完了大学,之后教会为她提供了奖学金,让她到田纳西州的vanderbilt大学攻读护理硕士学位。也就是在这所大学里,她认识了她的丈夫埃德温,当时埃德温是从佐治亚州大学前来参观的学生。英俊潇洒的埃德温与慕林艾一见钟情。之后,两人通过写信开始了频繁的联系,一次他们在信中谈到了结婚的问题,慕林艾表示她想在结婚之后去中国定居,埃德温立刻否决了。慕林艾十分生气,两个人为此断绝了来往。
过了一个月,慕林艾发现自己早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埃德温,不能失去他。于是,她只好放弃了自己去中国的想法,主动与埃德温和好如初。1941年,慕林艾获得了护理学硕士学位,而埃德温也获得了社会学硕士学位,两人于这一年11月29日在加利福尼亚一个教堂里举行了婚礼。
慕林艾和埃德温都是热心慈善事业的人,他们在结婚之后为了能更好地帮助贫困的人,一起去了一个十分落后贫困的山区,在山区的一个小镇上工作,他们在那里帮助当地政府建起了学校和图书馆,还提出了白人和黑人应该“同工同酬”的主张,并宣传世界大同的思想,希望人和人之间没有国界、没有战争、没有贫穷和灾难。整个小镇被这两个人震动了,人们把他们称为“者”。
在慕林艾生了孩子之后,他们为了使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受教育,于是又搬到了美国北部的科罗拉多州定居,一住就是38年。慕林艾在当地一家儿童医院中工作,最初她是当护士,后来被提升为教涌主任、最后成了院长。
忙碌的工作、辛苦琐碎的家务,都没有使慕林艾忘记她对中国的向往和情感。她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去关注在遥远的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文化大革命”、中美建交等一系列大事,都是她非常留意和关心的。不仅如此,慕林艾在知道之后,还会讲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听,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美关系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出现了新的转机。慕林艾觉得她重新回到中国的机会已经成熟了,于是她又一次对丈夫提出了去中国的要求。埃德温十分吃惊,他没有想到妻子竟然如此强烈地想去中国。这次他还是没有答应,不过他表示如果有机会,他很乐意陪她一起到中国去看看。
慕林艾在1992时,给山东聊城市政府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详细地介绍了她童年时在中国的经历,并说出了她很想来中国定居的愿望。她请求政府能帮助她,寻找童年的中国小伙伴周仁杰。
聊城市政府对此事十分关心,几经周折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周仁杰的孩子。周仁杰在山东鲁石化医院工作的大儿子周保罗知道后,立即给慕林艾回了一封信,信中说:“看到来信,悲喜交加。高兴的是,父亲的童年好友还健在,失掉联系几十年还惦记着老朋友及他的一家人;难过的是父亲已于1964年患脑溢血离开了我们,去世时年仅49岁……小时候听奶奶和父亲说,他们常得到你家的接济。他们常说,你们一家是世上最好的人,真感到这感情像金子一样珍贵,可惜后来分开了。父亲是个为人忠厚、思想保守的人,他和奶奶相依为命,靠修理钟表的手艺把我们7个孩子拉扯大。他也十分珍惜和你的友谊,为了纪念这份友谊,他为我起了个‘保罗’的外国名字……”
慕林艾收到回信十分激动,她为中国的小伙伴如此珍重这份跨国友情而感动。3个月后,慕林艾和埃德温一起来到了中国。在聊城见到了周保罗和周仁杰的其他子女,慕林艾和埃德温受到了极其热情的款待。他们一起参观游览了聊城的市区。
故地重游,望着眼前的变化,慕林艾心情十分激动。慕林艾和丈夫埃德温在聊城停留了半个月后,又去了桂林、三峡、西藏等地。将近两个月的旅游,不仅使慕林艾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也加深了她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回到美国之后,慕林艾始终和周仁杰的子女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埃德温在1998年8月24日去世,他的遗体捐献给了当地的卫生科学中心。慕林艾没有了对埃德温的牵挂,就将自己的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卖掉。在1998年11月15日,再次回到了中国,实现了她追求半个多世纪的梦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