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上的飞机场
“驼峰航线”上供往来运输机起降的大小机场有10多个,都是当地人民用手和独轮车推起来的。1929年—1943年,云南省祥云县各族人民以付出42万个劳工和死伤近千人的代价,与邻县人民一起为抗日战争筑就了空中航路“驼峰航线”,修建了两个机场,云南驿机场和白屯机场。两个机场相距仅4里地,被称为姊妹机场。这两个机场在二战时期的“驼峰运输”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甚至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斗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云南驿这个名字,无数次出现在各种反映“二战”的书籍、杂志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驿机场作为“驼峰航线”上重要的中转站,对保证“驼峰航线”西线的顺利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美反抗法西斯的光辉历史的见证。
云南驿地处云南滇西东大门,昆畹公路(320国道)上,是古代滇西著名的商埠驿站,政治文化中心,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1929年,国民党政府在云南驿古镇至旧站村的开阔地上,占地260亩,修建了大型军用飞机场。用粗石铺成的跑道和停机坪机场建成后,国民党航空部队第38站建立并进驻,设置油料、机械等科股及其养场大队、运输队、航转站,并且由守备团、宪兵队、高炮连等三类地勤兵种分工负责整个机场的维修、养护和保卫,建制比较完备。后经1935年、1938年、1943年、1945年等5次扩修为占地面积1222.5亩的大型机场,有跑道3条,滑行道4条及疏散道25条,停机坪10个,飞机掩体25个,专用公路5条。
1937年,蒋介石指派要员到云南驿接管航空队,并将云南驿机场变为军事基地。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空军军官学校初技培训校址也从洛阳搬迁到云南驿机场,先后培训航空学员300多名,1939年成为军事基地。
1941年,美国空军基地司令率美空军第4航空队的第25战斗队和第23运输队各类型飞机200余架进驻,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直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后才撤离。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从缅甸入侵中国,由美国援华飞行大队——飞虎队驻守云南驿机场,并在云南驿建立了“纽约村”、“美国红医院”等专用场所,主要医治抗战时从前线转来的伤病员。这里有连续数十里的军事设施,开了“纽约餐厅”和“华美餐厅”两家西餐饮食店,在北棚设有仓库,板桥、戴家凹设有飞机修理厂,紫金山设有油库。
当时,美人在云南驿驻扎的村子叫“小纽约”,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复兴村”,建国后恢复历史称“水口”。几经沧桑的云南驿,村后的山坡上,至今还遗留着大量战壕、掩体、防空洞、防空壕和炮位等。
1943年,由昆明的庚生银造厂前来承修飞机场。起初,机场只供轻型飞机降落。后来为适应战争需要,大批劳工积极自发投入到机场加宽加固的工程中,日机常常突袭于警报未发之时,轰炸机轰炸后,攻击机轮番俯冲扫射。
40年代的中国,经济技术落后,机械设备少之又少。修机场需碾压跑道,最重要的设备就是压路机。但当时几乎没有。于是,中国劳工自制石碾子充当了“压路机”。那时的农村,农民一般用牛马等牲口来拉石碾子碾压谷物,但用来修建机场的石碾子体积、重量都非常大,最大的一个高1.8米,重5吨,需要100多人才能拉动。石碾子是由中国劳工用凿子从巨大的石岩上劈下大石块,再一锤锤雕琢而成的。牵引的绳索非常粗大,长达四五十米,两头分别还拉出许多稍细一些的绳索供每一个劳工使用。拉石碾子时,需要将绳索紧紧套在身上并系上扣,每一个劳工必须使出全身力气,这种情况下,如果突遇紧急轰炸发生混乱,劳工很难迅速解下绳索。据记载,1943年3月26日,日军54架飞机轰炸云南驿机场,那些在机场上劳碌的民工,很多来不及解开搭在身上的粗大麻绳就永远倒下了,死亡人数达3000人以上。这些民工大多数来自较远的巍山、大姚、姚安等地,人们不知死者的名字,无法找到死者的家属,只能就地把尸体掩埋。云南驿附近蚂蝗箐的“万人坑”,就是当时修飞机场被炸死的民工的坟冢。
1944年,远征军在滇西与日军激战,云南驿机场作为“驼峰航线”的中转站,每天都有数十架飞机起降,机种有战斗机、运输机、教练机。战斗机多为歼击机,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国远征军对保山、龙陵、芒市等地实施攻击和保护云南驿机场,运输机多为货机,其任务是运输美军全部军需及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的武器、弹药、粮食、被服等物资,空投完物品即返回云南驿。
云南驿驻扎着美国空军陈纳德“飞虎队”第14航空队的第15战斗机队,以及在“驼峰航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第13运输机队。同时,国民党军队第38站航空学校、汽车运输5队等也在此驻扎。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