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1941年12月,侵泰日军第15军先头部队从缅甸南部维多利亚角,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中国唯一通向国外的通道,而中国大量军用物资均囤积仰光及滞留滇缅公路铁路沿线亟待转运。当时驻缅英军仅两个师,而英殖民主义者认为局势岌岌可危,坚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义立场。中国政府鉴于亚洲局势的发展,将直接影响西南战局,乃决定出兵缅甸,阻击日军于国境之外。12月14日,英驻华大使卡尔代表英国政府表示:“一旦缅甸形势吃紧,愿与中国政府共同加强缅甸防务。”但会谈中,英方代表自食其言,要求中方入缅军队不得超过一个团,并无理要求“中方囤积在仰光的租借物资部分转入缅甸防务”。中英分歧引起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大不安,认为英方极端自私与短视,不了解中国有充分人力资源,若能促使中国参战,不仅对亚洲战局至关重要,且可减少欧洲盟国之压力,有利于英、美合力对付德国,意义尤为重大,乃说服丘吉尔放下殖民者架子与中国共同抗战。为协调英中军队关系,决定派出一位美国将军到中国担任参谋长,并计划以美式武器和物资装备中队,以亚洲人解决亚洲问题,则英美即可全力投入欧洲战场了。于是在华盛顿召开的著名的“阿卡迪亚”会议,签署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会议确立了将缅甸、泰国、法属印度支那(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划出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中、印、缅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战区最高总司令,推荐美军史迪威中将为战区参谋长,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式走出国门,参加了同盟军的行列。
1941年12月23日日军空袭仰光,1942年元月19日日军大举入侵缅甸,3月8日仰光沦陷,英缅军军心涣散,不战而退,急速向仁安羌、曼德勒溃退,其英国总督府亦向北暂迁眉苗(距曼德勒东50余公里),与此同时,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蒋介石除急速指令罗卓英、杜聿明分任中国远征军正副总司令,率领其精锐部队3个军(含第5军、第6军、第66军)共8个师10万兵力,急速沿滇缅公路向缅甸进发外,并以装备优良、战斗力强的名将戴安澜率领的200师为先导,于3月中旬到达缅南之同古(缅泰交界处又名东瓜),阻击日军第55师团的攻击,各后续部队陆续到达腊戍、曼德勒、眉苗、乐可、东枝地区,阻截日军,解救英缅联军。
在此之前,1942年3月初,罗斯福总统派史迪威将军赶赴重庆,拜会蒋介石,经反复磋商,史迪威带着蒋介石委任他为中、印、缅战区参谋长的任命并受命全权指挥正向缅甸南部推进的中国远征军,满怀信心地赴缅甸。
首先,史迪威赶赴眉苗拜会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和远征军副总司令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交换协调作战部署方案,但彼此间意见相左,颇有分歧,如亚历山大的主导思想是不愿恋战,打算放弃缅甸,向印度境内撤退,且傲慢自大,缺乏合作诚意。对主力第5军而言,史迪威设想:抓住战机,以第200师戴安澜部在同古一带阻击和牵制敌人,而以新22师及96师快速跟进,对正面之日军第55师团实施分割包围,以消灭其一部或大部,但遭到杜的反对,并认为史迪威滥用职权好大喜功,这就为以后作战的被动和失利,埋下了隐患和祸根。
战斗从先头部队第5军200师戴安澜部3月上旬进占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同古开始。同古距仰光260公里左右,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有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双方战火至19日开始,日本空军每天从仰光机场出动100余架次对同古城狂轰滥炸,投掷燃烧弹、毒气弹无数,城内守军坚强抵抗,虽人员牺牲较大但无撤退或反击迹象,敌军乃抓住战机,急调海上精锐部队18师团及擅长山地作战的56师团登陆,以每天100公里速度3天内投入对同古的进攻,其孤军奋战与处境艰难的状况可以从戴师长向杜军长的报告中看出:
“杜军长副司令长官台鉴:
敌与我接触战自19日,激战至28日,几十余日后,我已濒弹绝粮尽之境,官兵两日无以果腹,仍固守同古以东铁路阵地,……自交战之初,敌势之猛,前所未有,尤以24日至今,敌机更不断轰炸,掩护其战车纵横,且炮兵使用大量毒气弹,昼夜轮番向我阵地进攻援兵不至,我虽欲与同古共存亡,然难遏倭寇之凶焰……何益之有?……更有甚者,29日,自私自利的英国人终于抛弃了,他们在未通知友军的情况下仓皇撤退,把同古侧翼暴露给敌人,更是雪上加霜,幸新22师即时赶至接应200师从同古突围跳出包围圈向彬文那既设阵地撤退。”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