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当务之急:如何确保“驼峰航线”的通畅(1)
    当务之急:如何确保“驼峰航线”的通畅(1)

    1942年5月“驼峰”空运正式开通,刚开始时由于环境恶劣,路线不熟,各项组织保障、指挥协调等工作也跟不上,投入的空运飞机少,运输量较小,1942年5—7月,5月运输量为80吨,6月为106吨,7月为73吨。1942年全年“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只有4732吨。

    美国空运队和中国航空公司都参加了这次“驼峰”空运。美国空运队早期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0航空队的空运部队,1942年12月起成立了美国空运总部印中联队。使用的飞机主要有c—53、c—54、c—46、c—47、dc—3等型号的运输机。中国航空公司1942年投入空运的飞机是10架、1943年是20架,1944年增至30架;美军航空队1942年投入空运的飞机为25架,随后逐步增加,到1945年美军空运总队印中联队有各型运输机629架。按照当时的情况,参加“驼峰”空运的飞机都已经算比较好的运输机。dc—3、c—53、c—47、c—46型飞机均为美国麦道公司制造。dc—3、c—53、c—47型飞机的构造尺寸和结构基本相同,dc—3为客机型,c—53、c—47为货运型,其翼展均为28.9米,机身长19.63米,装两台活塞式发动机,每台功率1200马力,最大片飞重量12700公斤,最大商务载重量3100公斤,巡航速度274公里/小时,最大飞行高度6000—7000米,客机型可乘客21—28人。c—46型飞机的性能比前3种稍微好一些,装了两台比前几种机型功率较大的发动机,每台功率为2000马力,翼展为32.92米,机身长23.27米,最大片飞重量25400公斤,商务载重量3640公斤或载40名全副武装士兵,巡航速度301公里/小时,航程可达1883公里。c—54型军用运输机的性能最好,为远程货运飞机,装有4台活塞式发动机,每台功率为1450马力,翼展35.81米,机身长28.6米,飞机起飞重量33113公斤,商务载重量9980公斤,巡航速度365公里/小时,航程达4025公里。

    参加空运的中国航空公司的空、地勤人员约有1000余人,航运开始初期,正驾驶员为美、英等国人员,后来逐步由中国飞行员担任。陈鸿恩、陈文宽、梁广尧、陈文惠、陈启发等中国人最早担任该航线飞行正驾驶员,他们都勇敢地经受了“驼峰航线”艰难的飞行环境的考验,成为中国航空公司的骨干。1941年,美国从援助英国的战略物资中,划出100架战斗机,招募了数百名美国志愿抗日青年,来到了中国昆明。“驼峰”空运的后期,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的数量不断增加,飞机失事人员伤亡也很多,公司从昆明招收了一批大学生,经过一段飞行训练,充任空运飞行的副驾驶员,后来转为dc—3型飞机的正驾驶。中国航空公司的领航员、通信员、机械人员也多由中国航空技术人员担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