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皇太极于前一年年中病亡,顺治登基,至清军进京期间有将近九个月时间,北京衮衮诸公居然对此毫不知情,以我想来,只怕在军中的洪承畴听了这话,呕血几升都是可能的,也亏得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追击李自成去了,不然的话,只怕他们会连哭都哭不出来。他们这批人舍生忘死地和清军在关外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最后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保卫的是这么一群糊涂蛋和如此这般的一个朝廷,他们心里做何想都不为过。
且说李自成在称王后随即开始了东进行动,大顺军势如破竹,连战连克,或者说不战连克,直到二月中下旬在代州、宁武关一带遇到明山西总兵周遇吉,才爆发了东进途中真正的也是唯一的一次大战和恶战。虽然这只是一次无关紧要的局部战斗,但这次战斗却险些让李自成的东进行动就此夭折打道回府,同时也揭露出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周遇吉是锦州卫人,出身于赫赫有名的抗清劲旅关宁铁骑,后因抗清军功被征入京营;之后多次与农民军作战,以功累迁至山西总兵。李自成兵逼代州,周遇吉先在代州与大顺军激战,因势单力薄,数日后率四千人退走宁武关。
其实周遇吉南下退守宁武,是个明显的战略错误,因为这导致他成了一支孤军。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北上雁门关或者进入大同、宣府一带,与那里的姜瓖等几部明军汇合,然后合力抗击大顺军。但李自成这个时候却一样没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他既没有全军乘胜前进,也没有留偏师牵制周遇吉然后以主力东进,而是全军转向跟进宁武,继续与周遇吉纠缠,此举真可谓是挫大胜之锐气,师老于坚城之下。
周遇吉只有区区四千人,野战显然绝非最少有十万人马之大顺军对手。大顺军如果继续北上,周遇吉追之人少,没有任何作用徒遭覆灭而已,不追则完全不影响大顺军的作战进程。而大顺军全军掉头南下宁武,去与这四千人纠缠的后果却是极其严重的。首先耽误了东进计划,就是胜利全歼周部也毫无意义,如果宁武不下,宣、大明军又赶来助战三面夹击,那么局势就不那么明朗了。姜瓖等人再无能,也是多次参与辽东明、清战役和围剿农民军的惯将,姜瓖后来的反正一役,足可证明他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而日后事态的发展,也确实证明此刻的李自成,对这几处明军动向事先没有一丝预见。
李自成全然不顾这些威胁,转身去和毫无威胁的四千人做一场无谓之争的举动,表现出他严重缺乏一个军事统帅所需要的远见卓识,这一错误与他东进时派绵侯袁宗第增援襄阳白旺的错误如出一辙。当时左良玉进逼襄阳,白旺南路军有不下七万人的精锐之师,即使不能胜,和左部相持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李自成却派出了大顺军五大主力之一的袁宗第之右营前去增援,且在击退了左部后也没有让他们进军河北,而是迟滞在河南一带,一直到大顺军山海关战败,这些部队也都没有进京。
这些举动暴露出李自成的战略修养严重不足。
宁武之战,丝毫无关大局,他却纠缠不休,襄阳之战即使战败也不会影响东进计划,他却分出主力去增援,包括他后来处理吴三桂问题上的重大失误、自始至终都忽略清武装集团的介入、主动放弃襄阳根据地等等错误决策,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见这个致命缺陷,从他起兵时起就一直存在,直到他在九宫山遭遇偶发事件身亡时也依然没有一丝改变,不见一点长进。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