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欠饷而死的巡抚(5)
在这里顺便插一句闲话,那些因缺饷闹事受处分的军官中,其中一位便是日后鼎鼎大名、势倾江南的左良玉。此刻,他还只是个小小的都司。
在崇祯说那些话的时候,前面所说的那位周延儒此刻正好在场,他不愧有“性警敏,善伺意指”之名,马上就猜到了崇祯是什么心思,这根小荷于是凭此露了尖尖角,开始在朝臣里一枝独秀起来。
《明史》记他当时揣摩崇祯心思,“独进曰:‘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宁远哗,饷之,锦州哗,复饷之,各边且效尤。’帝曰:‘卿谓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发。但当求经久之策。’帝颔之,降旨责群臣。居数日,复召问,延儒曰:‘饷莫如粟,山海粟不缺,缺银耳。何故哗?哗必有隐情,安知非骄弁构煽以胁崇焕邪?’帝方疑边将要挟,闻延儒言,大说,由此属意延儒”。
以此君臣二人言之,边镇官兵只要有饭吃就可以卖命去打仗了,周大臣子说“安知非骄弁构煽以胁崇焕邪?”,崇祯皇上复怀疑“边将要挟”,此已然荒谬之极,然君臣二人并不满足于就此罢手。
周延儒毕竟是饱学的才子,二十来岁就在大明朝的两试中都得了第一的堂堂会元、状元,胸中锦绣文章不少,所以他当时曾用了“罗雀掘鼠”的典故,道:“军士要挟,不止为少饷,毕竟别有隐情:古人罗雀掘鼠,军心不变,今各兵止少他折色,未尝少他月饷,如何辄动鼓噪,此其中必有原故。”选自《烈皇小识》。折色:明代赋税中,将原定征收的标的物称“本色”,如改征其他标的物或货币,则称“折色”。明初时,本色专指米麦,折色范围则较广,《明史·食货志》:“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