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蝴蝶的翅膀——明季士风(16)
    蝴蝶的翅膀——明季士风(16)

    但实质上,这些举动显然也使嘉靖开始尝到了甜头,充分认识到了皇权的巨大威力,并让他在对大臣们无可奈何几年之后,突然发现了一个能随意对大臣们泄愤及报复的手段。对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一个初、高中年龄的半大孩子,在承受了三年多屈辱、压抑及愤怒后,突然发现手中握有无可匹敌的巨大权力会导致什么结果,几乎已不言而喻。

    因此,嘉靖杖杀朝士之数量,独步有明一朝,朝臣虽朝服亦不免冠带受辱,所谓“中年刑法益峻,虽大臣不免笞辱……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四十余年间,杖杀朝士,倍蓰前代”云云,并非毫无来由。我相信这不是他天性所致,无论如何,不能把责任全推给他一个人去扛,杨廷和以及“议礼”的诸臣,不管其起始主观动机如何,客观结果就是他们至少要对此种后果,承担一半甚至大半责任。

    需要提一下的是,嘉靖对使他全家得遂心愿并出了大力的张璁,虽然也有贬谪的时候,但总体来说还算是一力维护有始有终的,而在张璁死后,他也表现出了对张璁比较深的个人感情,再联系嘉靖坚持为父母争名分的举动,这多少让人感受到嘉靖身上的复杂和矛盾之处,正是这种复杂而矛盾的人性的表现,一下子使他的形象生动了许多,多了很多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政治符号的内容,这又不得不让我生出颇多感叹。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这样,张璁中途还是有三次致仕和一次罢官。

    这固然与张璁的刚直性格有关,但也说明了嘉靖经此一役后,对朝臣和权臣一直持一种猜忌和不放心的态度,他甚至可以因为彗星出现而怀疑朝中有大臣擅权,从而导致张璁的去官离职。

    “大礼议”事件对嘉靖个人的影响,还表现在他此后热衷于礼仪制度,对孝悌人伦等问题极为重视。记录了“大礼议”全过程的《大礼集议》,后来被他赐名为《明伦大典》,而议礼则成了嘉靖朝一个显著政治特点,乃至于嘉靖有“议礼皇帝”之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