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上国的荒唐(3)
罢工这事,嘉靖帝早就干过了,他有一阵在长长的二十六年时间里,大约只上过四次朝。而外边那些大臣前赴后继对皇帝那永无穷尽的疲劳式轰炸,也一样不是首创,同样是学自万历皇帝的爷爷,甚至更远的祖宗辈手上的那些大臣们。
明世宗嘉靖皇帝登基时年方十五,他不是正德皇帝的儿子,而是正德帝的同辈兄弟,只因正德帝无子,他才得以做了皇帝。在当时,他的名声应该是不错的,不然也不会立他做皇帝。
但是,就因为这嘉靖皇帝是以正德帝的同辈兄弟身份登基,是庶出旁支继任大统,于是就闹出了一件大事。其实这闹事的缘由要搁到现在说,真是一点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那时节,简直是头上的天都要塌下来一般的大事,因此酿成了一桩大风波。
那时候的朝臣士大夫们,你说他们食古不化也好,说他们有原则也好,总之一句话:他们认定了“为人后者为之子”,所以一定要嘉靖认他的伯父、正德皇帝的老子明孝宗为父,也就是要喊明孝宗为“皇考”,而嘉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则只能叫叔父,即“皇叔考”。
嘉靖当然是绝不会愿意的。
哦,敢情自己做了皇上,居然连亲生父母都不可以认了,那还了得?当下嘉靖大怒道:“父母可更易若是耶!”《明史》卷一百九十一,毛澄传。说起来,我觉着嘉靖皇帝这句话,着实是很有为人子的道理的,可那会儿的大臣们,却认为这不是做皇上的道理。
于是,就在嘉靖即位的第六天,提出要为他的亲生父母上“皇帝”、“皇太后”尊号时,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朝臣们的强硬反对,随后就发生了明代著名的内廷与外朝博弈事件——“议大礼”,也叫“大礼议”。不过,这事怎么称呼没什么所谓,总之我们知道是讨论怎么称呼皇上父母和伯父这事,那就对了。
反对嘉靖为自己父母上尊号、要嘉靖认他的伯父明孝宗为父的,是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一大批当权朝臣,他们抬出了“为所后者为父母”、“为人后者为之子”这一宗法道理,并且在人数上占了绝对优势。而另有一小部分人,在思虑很长时间之后则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认为可以“继统不继嗣”,可以尊兴献王为“皇考”,并把他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号睿宗,这一派以没太多实权的小官吏张璁、桂萼等人为代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